黄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欢迎访问黄石社科网 今天是

普及阵地

闪耀全省!“大冶精神” 主题活动获评社科普及创新案例

日期:2025-09-03    来源:黄石社科

从青铜故里的文化沃土中汲取力量,在创新宣讲的实践探索中擦亮品牌。在第十四届湖北省社科普及宣传周启动式上,由大冶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简称 “大冶社科联”)精心打造的《“大冶精神” 主题宣讲活动》,凭借鲜明的地域特色、创新的传播模式与扎实的普及成效,成功斩获第三届 “湖北十佳社科普及创新案例”,让 “匠心图强、劲无止境” 的 “大冶精神” 在全省社科领域绽放光彩。

这份荣誉的背后,是大冶社科联始终锚定 “大冶精神” 传播核心,以 “三个强化” 为笔,在内容、资源、形式上精耕细作的不懈努力。正是靠着这份对社科普及工作的热忱与匠心,“大冶精神” 才得以从文字走向生活,从理念融入人心,成为推动当地发展的精神动力。


大美大冶 朱国祥摄


聚焦内容融合,大冶社科联创新性提出 “1+N” 内容构建思路,以 “匠心图强、劲无止境” 的 “大冶精神” 为核心 “1”,紧密结合服务全市中心工作、满足群众多样化精神需求的 “N” 个方向,让宣讲内容既有 “高度” 又有 “温度”。为确保宣讲有序推进,按 “一月一活动” 的节奏细化部署,提前印发专项通知,明确每个活动的主题、目标与责任分工,让每一场宣讲都 “有章可循、有料可讲”。在内容设计上,打破 “大而全” 的传统模式,将宣讲划分为 “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大美大冶建设故事”“本土优秀传统文化” 等多个板块,通过 “微宣讲”“精品课” 等接地气的形式,从群众身边事、家乡变化入手,用 “小故事” 阐释 “大道理”,用 “小视角” 展现 “大发展”。比如讲 “匠心”,就从大冶传统青铜技艺的传承讲起;谈 “图强”,就聚焦本地企业转型升级的奋斗历程,让 “大冶精神” 听得懂、记得住、能共鸣。

鸟瞰青龙山公园 朱国祥摄


着力资源融合,大冶社科联积极整合各方资源,构建 “阵地全覆盖、人才多元化” 的宣讲保障体系,破解宣讲工作中的阵地与人才难题。在阵地建设上,充分盘活现有资源,将全市社科普及基地、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串联起来,打造 “15 分钟宣讲圈”,无论是乡镇的文化广场,还是社区的活动室,都能成为 “大冶精神” 的传播平台,真正打通宣讲服务 “最后一公里”,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聆听精神盛宴。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广纳贤才,不仅整合大冶市国学文化宣讲团、“东楚飞燕” 志愿服务队等专业队伍,还从退休干部、学校教师、文化名人中挖掘 “宝藏宣讲员”,组建充满活力的主题宣讲人才库。其中,大冶一中教师刘堂禄主讲的《大冶历史文化概说》《中华第一斧》,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带听众感受大冶的文化底蕴;退休校长邹天福的《浅释鄂王城历史文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本土历史变迁。这些课程因内容鲜活、讲解生动,深受师生和群众喜爱,已被纳入 “精品课” 系列,将根据各地需求开展常态化巡回宣讲,让 “大冶精神” 的声音持续传递。

大冶雷山风景区


探索形式融合,大冶社科联打破传统宣讲 “单向灌输” 的模式局限,以 “融合化” 思维打造特色宣讲场景,让 “大冶精神” 宣讲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依托本地知名文化品牌 “铜读四季”,将 “大冶精神” 宣讲与读书分享、诗词文化挖掘相结合,举办 “大冶精神” 主题宣讲暨 “铜读四季” 阅读分享会,在书香氤氲中,大家一边品读经典,一边畅谈对 “大冶精神” 的理解,让精神传播多了几分文雅与深度;世界读书日期间,结合大冶本地节气文化、国学经典引读,策划特色阅读活动,让 “大冶精神” 与传统文化碰撞出别样火花;社科普及周启动式期间,严格按照黄石市社科联要求,将 “社科大讲堂” 与 “大冶精神” 宣讲深度融合,刘堂禄老师主讲的《青铜之光、启智未来》专题讲座,既讲述大冶青铜文化的历史荣光,又结合当下发展解读 “匠心图强” 的时代意义,兼具思想性与观赏性,赢得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如今,“大冶精神” 主题活动入选全省典型案例,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激励。未来,大冶社科联将继续以 “三个强化” 为抓手,不断探索社科普及的新路径、新方法,让 “匠心图强、劲无止境” 的 “大冶精神” 持续焕发新活力,为推动当地社科事业发展、凝聚城市精神力量注入更多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