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熄的窑火:省级社科普及教育基地带你触摸黄石工业抗战记忆
日期:2025-09-05 来源:黄石社科
“当汝见此信时,日寇铁蹄已逼近黄石,华记水泥厂危在旦夕。厂中所列之设备清单、物资台账乃西迁之根基,若为敌所获,轻则延误迁厂大计,重则助纣为虐,断我抗战工业血脉……”
9月1日下午,在黄石港区华新1907文化遗址公园内,省级社科普及教育基地精心策划的《黄石工业追忆之华新1907文化》实景解谜活动火热开展。来自黄石港区的20余名青年手持仿制 “联名信”——《吾辈同仁鉴》,化身抗战时期的华记水泥厂工程师,在老厂房与锈迹斑斑的设备间穿梭,用指尖触摸历史的温度,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工业抗战的精神力量。
“这封信不仅是活动道具,更是打开黄石工业西迁记忆的‘社科钥匙’。” 活动策划人、黄筱石文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徐玮宏举起手中的《吾辈同仁鉴》介绍,作为省级社科普及教育基地,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互动形式,让青年们跳出传统 “听讲解、看展板” 的认知模式,当他们根据线索找到华记岁月印记、工业物资水路西迁图等“社科知识点” 时,就能与百年华新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抽象的工业历史变得可感可触。
随着线索渐次展开,一段跨越时代的工业奋斗史在眼前缓缓浮现。
烽火西迁路:在历史脉络中传递社科知识
“自1938年到1945年,侵华日军在黄石地区盘踞达7年之久……” 省级社科普及教育基地特邀讲师罗荔宝手持任务手册,以沉静而有力的声音,将现场所有人的思绪引回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也为青年们开启了一堂生动的 “工业抗战社科课”——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拉开全民族抗战的序幕。12月南京沦陷后,日军溯江而上大肆进攻,芜湖、安庆相继失守,九江告急。当时东北、华北、华南各水泥厂相继沦陷;后方除重庆水泥厂外,只剩下华记水泥厂一家。
水泥作为战时重要的军需物资,国民政府经济部早在大冶沦陷前夕就筹备石灰窑地区工矿企业的拆迁事宜。正在筹划工厂内迁之际,经济部部长翁文灏得知启新洋灰公司总工程师王涛在天津失守后于5月份来到武汉,立即召见,要他负责把华记水泥厂拆迁到后方去。
当时,日军已经侵占安庆,沿江西犯,战线已迫近武汉,运输工具因各机关征用已非常缺乏。王涛一面组织员工拆卸机器,一面派人去租用和购置驳船。同时,总工程师张宝华即赴辰溪勘察厂点,选定距辰溪6公里的梨子湾为厂址。
1938年7月下旬,九江陷入敌手,国民政府即将封锁长江,破坏工厂。此时,厂区已闻炮声,还有一组旋窑来不及拆卸,王涛改变了原来拆走全部机械的计划,综合实际考虑 “先拟拆一个单位,以能继续生产为原则” 抢先拆下一条生产线,将已拆卸的设备分装在几十条木船,浩浩荡荡逆长江而上。9 月初,机器、材料和人员全部抵汉。
可迁徙之路远未结束。船队自武汉出发,逆江而上,在岳阳城陵矶进入洞庭湖,由常德转入沅江。行至常德河伏溪时,因水位过浅、船只载重过大陷入停滞。紧急之下,临时定制了十艘浅水大船,靠人力拉纤逆水而行,一步一步向着辰溪艰难进发。经过12个月艰难跋涉,1939年10月15日,全部设备与材料终于运抵梨子湾。
1939年1月,新厂开始建设。同年12月1日,工厂成功复工,华记水泥厂也更名为华中水泥厂。
六次轰炸未熄窑火:在悲壮史实中厚植家国情怀
当青年们解开活动的第一个谜题时,一条线索将他们引向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 —— 这是省级社科普及教育基地特意整理的 “华中水泥厂抗战受损档案”,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段不屈的抗争史:
1939年9月21日,日机27架,在厂周围投三、四十枚,造成部分房屋、器材被毁,蒙难员工2人,受伤8人。
1940年9月9日,日机27架,分数小队轮流在厂区范围投弹百余枚,致使水泥窑多处被洞穿,齿轮被炸坏,烟道被炸塌,主机被炸,第四座锅炉被炸毁、引擎喷水管炸毁2具。房屋被炸毁288间。所幸员工均进入防空洞无人伤亡。
1941年4月1日,日机9架,向厂区投弹30余枚;1941年4月2日,日机9架,向厂区投弹30余枚;1941年4月7日,日机8架,向厂区投弹40余枚,蒸汽机高压锅炉炸坏,3部发电机全部炸毁,器材损失2万余件,房屋倒塌300余间,受伤员工3人。损失惨重,被迫停产。
1941年5月7日,日机8架,厂化验室和警备队被炸。六次轰炸,华中水泥厂直接损失达257万余元。
“六次轰炸,损失这么惨重,为什么还要坚持生产?答案就藏在‘窑火不熄,生产不止,坚决支持抗战’这12个字里!” 罗荔宝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他向众人讲述起这段被载入地方社科史料的悲壮岁月 ——270余枚重磅炸弹将厂区化为焦土,破瓦颓垣间,工人们却没有退缩,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拆下未爆弹片修补锅炉,在布满弹坑的空地上支起帐篷当作临时车间,用最简陋的条件守护着窑火。
在物资匮乏、运输不便的困难条件下,华中水泥厂的员工们想尽一切办法维持生产。据省级社科普及教育基地馆藏史料记载,1940年 —1945年,华中水泥厂累计生产水泥5.12万吨,这些 “抗战水泥” 源源不断运往后方,支持敌后国防、交通和工业建设,托举大后方不屈的脊梁。
火种亦长明:在时代传承中延续社科价值
当线索指向1945年,青年们的脚步停在了华新1907文化遗址公园内的湿法回转窑前。“你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就是当年第一条回迁生产线的旧址,也是我们省级社科普及教育基地重点打造的‘工业记忆步道’。” 罗荔宝的话,让众人明白了 “回迁的火种” 的答案,也读懂了工业精神的传承脉络。
1945年抗战胜利后,王涛并未停歇:他购买国外先进设备,将1943年合并成立的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从昆明迁至武汉,筹划在黄石重建新厂。
1946年9月28日,在黄石港的枫叶山下,当时国际最先进的两条日产600吨水泥熟料湿法回转窑生产线破土动工。这是抗战之后,中国第一个全套采用国际先进技术的大型水泥建设项目,被称为“远东第一”。历经两年时间,员工们移山填湖,在枫叶山下,建成了日后享誉中外的大冶水泥厂(后改名为华新水泥厂)。
1949年5月15日,大冶解放。至此,华新进入新的时代。七十余年来,华新水泥已成为最受用户信赖的品牌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家多项重大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从人民大会堂等地标建筑,到武汉长江大桥等多座跨江桥梁;从京九铁路、青藏铁路等交通干线,再到葛洲坝、丹江口水库等一系列水利设施…… 这些由华新水泥筑就的工程,如今也成了省级社科普及教育基地向公众展示 “工业赋能国家发展” 的鲜活案例。
80年过去,烽火早已散尽。夕阳西下,金色余晖洒在刚下过雨的老厂房上,为斑驳的砖墙镀上一层光泽,温暖而厚重。《吾辈同仁鉴》在阳光下也闪烁着微光,信笺上留下的 “再聚华记,重燃窑火” 愿景已经成为了现实。
“作为省级社科普及教育基地,我们有责任把黄石工业西迁的历史讲给更多人听。” 徐玮宏说,“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不仅见证了本地工业的发展,更在这片土地上刻下了不朽的精神丰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把这种坚韧不拔、爱国奉献的精神传承下去,为城市发展、国家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