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燃了!湖北企业家李叶青:用水泥 “写” 出中国故事!
日期:2025-09-11 来源:黄石社科
在湖北全力冲刺 “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 的路上,矗立着一位把 “水泥” 玩出大花样的实业大佬!他把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水泥厂,一路带到了世界舞台 C 位;让中国水泥技术从 “跟跑” 逆袭成 “领跑”,还把工厂里的生产实践、海外的项目故事,都变成了普通人能听懂的社科知识。他就是华新水泥的 “领航人”,党委书记、总裁李叶青。

最近去华新水泥的海外项目指挥中心,一眼就看到李叶青对着屏幕忙个不停,正在和赞比亚恩多拉工厂的团队视频。镜头里,当地员工围着刚投产的现代化生产线,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镜头外,他手边的报表上,密密麻麻记着项目带动了多少人就业、输出了多少项技术。刚结束跨国会议,他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又扎进了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水泥供应方案的优化里。用他的话说:“让发展中国家共享中国发展的红利,这可不是喊口号,是咱们能摸得着、看得见的社科实践!”
破局危机!他打造国企转型 “活案例”
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一来,华新水泥直接站在了 “生死关口”—— 手里只有7亿元贷款,却要上一条得花20亿元的生产线,几乎所有人都觉得 “疯了”,纷纷打退堂鼓。当时还是公司副总经理、董事的李叶青,却从中看到了 “破局的机会”:这不仅是华新能不能活下去的事儿,更是传统国企转型的 “试金石”,要是成了,就能给研究 “国企改革”“危机管理” 的社科领域,留下一份超珍贵的实践样本。
他力排众议,果断砍掉中间的 “系统集成商” 环节,最后居然只用8亿元就把生产线建了起来!这条 “救命线” 不仅让华新闯过了危机,还开创了国企低成本技改的新模式。现在,这个案例成了黄石社科联 “企业战略转型” 讲座里的 “王牌内容”,李叶青常被邀请去分享,就用 “7亿变8亿” 的真实决策故事,给大家掰开揉碎讲 “资源优化配置”“怎么预判和应对风险” 这些社科理念,原本抽象的经济理论,一下子就变得看得见、摸得着了。
领跑全球!中国水泥讲活 “一带一路” 故事
“把中国的水泥技术、标准带到海外,不只是做买卖,更是要讲好‘一起发展’的中国故事!”2011年,李叶青拍板做了 “走出去” 的关键决定,把华新海外的第一站选在了塔吉克斯坦,砸1.5亿美元建了华新亚湾公司。这一步,让华新成了中国水泥行业里,首家海外直接投资还成功运营的大企业,也给研究 “一带一路” 倡议下企业怎么 “出海” 的社科领域,递上了一份鲜活的样本。
在赞比亚恩多拉,他带着团队把一条1969年就快倒闭的旧生产线,改成了日产2000吨的现代化生产线。当地员工拉着他合影时,那发自内心的笑容,让他更明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社科意义。到现在,华新已经在14个国家建了40多家工厂,给 “一带一路” 投入的资金超200亿元,还带着国内的设备、技术、标准走向世界,境外的收入和利润在行业里都是顶流。
这些故事,现在全成了黄石社科联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企业” 科普活动的 “宝藏素材”。李叶青常会带着海外工厂的视频、照片走进社区、学校,就讲 “从塔吉克斯坦到赞比亚的水泥情缘”,把 “跨国企业要担什么责任”“技术输出怎么和当地文化融合” 这些社科话题讲给大家听。原来 “一带一路” 不只是简单的经济合作,更是 “大家一起商量、一起建设、一起受益” 的真实实践!

坚守担当!他用 “水泥力量” 托举社会发展
“企业是社会的一份子,稳住就业、推动发展,本身就是在做社科工作!” 这些年面对经济下行、市场收缩的挑战,李叶青撂下一句硬话:“华新绝不主动裁员!” 事实也确实如此 —— 公司员工从2022年的1.6万人,涨到了2024年的2万多人,光海外员工就有5300多人,每天发的工资超1000万元!这份 “稳就业” 的担当,成了社科领域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和就业稳定” 的典型案例。
在国家重点工程里,他的 “家国情怀” 更让人佩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中、低热硅酸盐水泥供应商,华新已经给雅鲁藏布江上游电站工程独家供应了超 200 万吨水泥,还解决了 “建大坝就容易开裂” 的世界难题。现在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李叶青又表态了:“必须用百年品质再立新功!” 从三峡大坝到中老铁路,华新的水泥筑起了一个又一个 “大国重器”。而这些工程背后,“怎么管控质量”“怎么攻克技术难关”“怎么带动区域经济” 的故事,都被李叶青变成了社科普及的内容,通过黄石社科的微信公众号分享给大家,让 “实业报国” 的精神,悄悄在更多人心里扎了根。
现在的李叶青,已经拿到了第六届 “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的荣誉称号,但他还在朝着 “未来5到10年,海外再造一个华新” 的目标冲刺。他说,华新每往前一步,不仅要当行业里的标杆,更要做社科领域的 “活教材”—— 让更多人从水泥这份 “硬核” 的事业里,读懂中国企业的 “柔性” 担当,也给黄石、给湖北的社科传播,注入源源不断的 “产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