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去?大冶龙凤山竟有这么多惊喜等着你!
日期:2025-09-02 来源:黄石社科

针对无土栽培园与文化长廊两大核心区域,基地开展系统性升级改造:在无土栽培园新增专业果蔬育苗设施,通过透明栽培槽、智能灌溉系统等设备,将无土栽培的科学原理、现代农业技术直观呈现在游客眼前,原本抽象的 “科技种植” 概念,变成可触摸、可观察的实景课堂,让不同年龄层的参观者都能轻松理解现代农业的创新魅力,进一步强化科普的体验感。
为解决游客参观 “找路难” 的问题,基地全面更新30余处园区标识:从入口导览牌到各展馆指示标,通过标识上的简要科普小贴士,让 “等待” 与 “行走” 的碎片时间也成为知识获取的契机,实现科普场景的无缝覆盖。
鄂东南红色纪念馆围绕 “让红色记忆活起来” 的目标,对纪念馆进行全方位改造:重新规划展陈布局,打破传统 “线性叙事” 模式,采用 “历史场景还原 + 实物互动展示” 的方式,将革命时期的生活用具、文献资料与多媒体影像结合,让参观者仿佛 “穿越” 到历史现场;同时补充多件珍贵革命史料,包括当地老党员捐赠的书信、勋章等,进一步丰富展陈内容。

为了牢牢把握本地文化根脉,龙凤山文化园社科普及基地联合本地社科专家,深挖 “红色文化、农耕文化、龙凤文化、民俗文化” 四大核心,让每一段解说词都兼具知识性与故事性;同步充实《赤色果城》等地方文化书籍,丰富科普内容储备,让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受众,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 “文化养分”。
邀请社科专家、非遗传承人举办2场专题讲座,连续推出 “非遗手工艺体验”“农耕文化实践” 系列活动12场,邀请群众亲手制作印子粑、擂糍粑、柴火豆腐,在揉面、捶打、熬煮间,感受民俗技艺之美;累计超 8000人参与,不少游客表示 “亲手做过才知道,这些老手艺里藏着这么多学问”。

通过文旅融合类科普活动,大量游客走进龙凤山,带动周边农产品销售、民宿经营增收,上半年间接帮助当地农民增收20余万元。
龙凤山文化园以 “龙” 之厚重扎根文化沃土,以 “凤” 之鲜活创新科普形式,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成效的答卷,为地方文化传承、乡村振兴注入更持久的 “红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