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玥: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
日期:2025-10-20 来源:长江日报 冯玥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
■ 韧性城市是将城市视为生命有机体
所谓“韧性城市”,是指城市遭遇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等威胁时,能够有效防御风险、减轻灾害损失、快速恢复运转,不断提升城市防灾救灾和适应变化的能力。韧性城市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将城市视为生命有机体,构建“缓冲—适应—恢复”的高效城市运转体系,实现“防患于未然”与“快速恢复”的双重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城市发展规律,把握城市安全与治理现代化的关系,明确指出“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指明了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是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举措。
建设韧性城市是保障人民安全的必然要求。城市人口、产业与财富高度集聚,一旦遭遇灾害或突发事件,极易酿成重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韧性城市将风险防控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既着力强化城市基础设施的抗灾性能,让道路、建筑、管网等在风险冲击下更稳固;也持续优化应急管理体系,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快速调度资源、开展救援;同时注重培育社会的自救互救意识与能力,形成全民参与的安全防护网络。以洪涝灾害频发的城市为例,通过升级防洪排涝设施、优化排水管网布局,城市应对洪水的能力显著提升,居民房屋被淹、人员遇险等情况得以有效减少。
建设韧性城市是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韧性城市建设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这一过程对城市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推动治理理念与方式革新,让城市治理更贴合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也要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与协作壁垒,促进资源共享、行动同步,形成高效联动的治理格局。例如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时,需卫生健康部门监测预警、交通运输部门保障物资转运、市场监管部门维护秩序,多部门紧密配合的防疫模式,正是韧性城市建设驱动治理协同升级的生动体现。
建设韧性城市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全球气候格局的持续变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使城市在资源供给及环境承载上承受着更大压力。韧性城市建设以生态优先为导向,厚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基底:既重视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持续提升湿地、河流、湖泊等生态空间的调节功能;也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有效转型,助力城市迈向绿色低碳发展。以海绵城市建设为例,通过植草沟、渗水砖、下沉式绿地等设施,提升了城市对雨水的渗透、吸纳、缓释和净化能力,既有效缓解内涝压力,还能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 不断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
今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对全国城市安全韧性发展建设作出全面部署。9月中旬,武汉市作出进一步落实部署,强调要不断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以高水平安全护航城市高质量发展。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应当从规划引领、科技赋能、防控筑基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深入推进、落实落地落细。
——规划引领,优化韧性城市空间布局。武汉要立足城市实际,开展城市风险评估,识别地震、洪水、地质灾害等各类灾害的高风险区域,明确城市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与适宜建设区。同时,合理分散城市核心功能,避免人口和产业过度集中在市中心,降低灾害风险的集聚效应。要增强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在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中,严格遵循韧性建设标准,提高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与恢复效率。以城市更新为契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根据城市人口规模与分布,合理布局应急避难所,配备应急供水、供电、医疗救护、食品储备等设施,满足居民在灾害期间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加强城市生态空间建设,保护城市绿地、湿地、河流、湖泊等生态系统,提升城市生态韧性。
——科技赋能,提升城市风险监测与应对能力。我们要深度整合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遥感等技术手段,形成覆盖全域、贯穿多层级的风险感知体系,为城市风险防控提供精准预警支撑。搭建一体化应急救援指挥平台,整合公安、交通、医疗、消防等多部门资源与数据,确保救援信息实时互通、调度指令精准协同;推动无人机、机器人智能装备在救援中的应用,有效规避救援人员的伤亡风险。覆盖多场景精准施策提升韧性,例如建筑领域加装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及应急照明系统,强化建筑安全防护能力;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借助智能水表、管网监测,提升供水系统稳定性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交通系统依托交通信号灯智能控制、交通流量实时监测、智能停车引导等技术,缓解交通拥堵,同步提高日常运行效率与应急疏散能力。
——防控筑基,筑牢城市公共安全防线。要整合多元力量,构建“街面巡防+社区守防+科技布防”的立体化体系,实现对盗窃、寻衅滋事等治安隐患的精准识别与快速处置。聚焦商圈、交通枢纽、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危化品存储运输、消防安全等高风险领域,建立常态化安全检查机制。要结合城市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监管流程标准化、信息化,通过“线上排查+线下核验”双重手段,及时消除设施老化、管理疏漏等安全漏洞,确保城市核心系统在风险冲击下仍能稳定运行。畅通群众监督举报渠道,鼓励公众参与治安隐患排查、矛盾纠纷调解,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安防控合力,让每一位市民都成为韧性城市的“守护者”,为城市安全可靠运行注入持久活力。
(作者单位为中共武汉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