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石社科网 今天是

优秀课题

黄石市下陆区“三城建设”融合发展路径探讨 陆宏江

日期:2021-02-04    来源:黄石市社科联

一、研究背景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步,在于“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此之际,围绕中央精神,借鉴高质量发展区域,并结合下陆实际,开展系列研究,显得尤为重要。2018年1月10日,武汉市第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推进“三城建设”成为关注焦点。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长江文明之心、长江主轴、长江新城为重点,优化空间结构,以“三城建设”勾勒出武汉市未来发展蓝图,让武汉成为世界亮点城市。

下陆区如何进一步加快首善之区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2018年2月24日,下陆区委书记胡楚平在全区学习思想推动大发展会议上提出,突出抓好“三城建设”,即历史之城、当代之城和未来之城,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善下陆的新征程。按照这一构想,中共下陆区委十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作出决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围绕“四张名片”定位,加快五大新区建设,开展“三城”建设。新时代谱写新的篇章,新使命实现新的作为。下陆区“三城建设”可谓是一个底气与实力并存的发展理念。与上述研究案例不同的是,下陆区“三城建设”发展方案基于“首善下陆”的发展目标,并非简单的文化概念范围,也绝不是单纯的地理区位划分。三城同步建设,融合发展。此外,下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一半新城一半旧城,半城山水半城湖,同时具备了“三城“建设的资源和潜力。

二、研究意义

(一)历史之城:保护历史、展示底蕴

就历史文化保护与建设而言,每个城市的发展都会留下走过的痕迹,城市记忆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下陆的城市历史是所有下陆人共同打造的,有着专属于下陆的烙印。下陆的各项资源都是其特有的城市名片。

下陆区的工业文明积淀十分深厚。可以说,黄石因工业建市,而下陆也是因企设区,因厂建区,众多民族工业在此扎根发展,为新中国的工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随后市场大潮的冲击下,有的企业乘势而上,越做越大,有的改制或停产,成为了历史,这些过往的工业痕迹和历史造就了一代下陆。

同时,下陆的民间文化艺术和饮食文化也十分丰富。全区有省级非遗牌子锣、市级非遗詹氏祭礼,玩龙、舞狮、莲船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艺术,米泡茶、苕粉块、益朵港饼等令人垂涎的美食,这些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下陆人民的民间文化,将深刻影响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老城区乃至全区的发展建设。

考古发现,早在远古时期,下陆就有人类生息,这里阡陌相通、民风朴实。老鹳庙程村、新下陆古墓群等,这些都表明下陆是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位于下陆区境内的黄石明珠—磁湖,更是见证着黄石这片沃土的沧桑巨变。自唐代至解放初,这里既有硝烟弥漫的战场,成为古今的游览胜地和军事要津;又有文人墨客驻足,流连忘返,写下千古名篇。此外,区内有茂密的森林,森林覆盖率达35%。且有团城山公园、磁湖湿地公园、柯尔山-白马山公园,4座人工水库点缀其间,自然风光十分宜人。还有鄂东南著名的佛教道场—东方山,以及全国第一个道教开山祖—浒塘山的黄石公和世界药师文化首屈一指的道场—慈光精舍,下陆区的宗教文化可谓声名显赫。

这些工业历史、宗教文化和民风民俗,共同组成了下陆区辉煌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因此,“历史之城”是展示下陆历史文明的重要窗口,是推动下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着力点。

(二)当代之城:着眼首善、完善功能

“当代之城”—团城山新区,位于黄石市中心腹地,东临磁湖中心与西塞山交界、南抵黄金山与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相邻、西达磁湖路与下陆生态新区相邻、北与黄石港区接壤。区域内既有鳞次栉比的居民小区,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又有繁华热闹的商业街巷,发展空间巨大;此外,在此落户的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与文化中心等遥相呼应,可谓是名符其实的黄石中心、鄂东之眼。

2013年,下陆区第十次党代会对团城山发展的定位和布局,给团城山未来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商务新区按照“大商业、大金融、大创业、大会展、大景区”五大定位,重点发展综合商贸、高端金融、商务会展、总部经济、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把团城山地区打造成为立足下陆、服务黄石、承接武汉、辐射鄂东的中心商务区,建设成下陆的“商业首善”,打造成全市的最宜居宜商宜业宜游宜养的首选地。因此,建设“当代之城”是黄石市打造高端、生态、现代化都市的重要载体,相对来说,它起步早、基础牢、优势大,已经成为全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

(三)未来之城:生态优先、产城融合

最后,在东方山脚下,发展大道两侧,黄石城区唯一一块尚未开发的黄金处女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区正在孕育着勃勃生机。这块“未来之城”规划总用地8.14平方公里,其中可开发利用土地6.79平方公里,是黄石城区最大的可开发利用范围。新区地处黄石中心腹地,北至杭州路西延、南抵老下陆街道、东达磁湖路、西接发展大道。现辖蜂烈山、王寿、江洋、老鹳庙、袁家畈等5个社区,共涉及19个自然湾,总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1.5万。紧邻市委、市政府,是行政办公的聚集地,可承接政治中心的辐射,同时距离黄石各家金融机构总部不到3公里,距离顺丰货运机场不足10公里,交通路网纵横,可承接周围地区的配套产业进行发展。该区同时还是区委坚持生态优先、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规划建设的生态新城,其山水相依的生态景观优势,是“未来之城”建设不可或缺的优质资源。一系列的明显优势使得这一区域成为下陆“未来之城”建设的最佳承载地。其开发建设也是打造首善城区的重要举措之一。

三、“三城建设”体系框架

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善下陆的建设规划,“三城建设”方案将全面开启,其体系框架如下所示:

(一)历史之城:留住城市发展的年轮

下陆,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才辈出。“三城建设”之历史之城的建设涉及到下陆区的每一个角落,包括区域内光荣的红色文化、深厚的宗教文化、多彩的民俗文化和丰富的绿色文化以及工业文化。

从目前现实情况看,下陆区历史文化古迹记载的多,实际遗存的少;零星分布的多,集中连片的少。这些先天性的不足再加上长期以来,我们对历史文化挖掘利用不够,历史文物古迹损毁严重,使下陆的历史文化逐渐消失。针对上述情况和问题,下陆区将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1)编制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把下陆区历史之城建设纳入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大框架中。(2)打造精品特色民俗村,因地制宜,准确定位,宣传推介民俗文化。(3)打造特色文化园,包括东方山文化园、浒塘山黄石公养生公园、东钢文化园以及磁湖西岸景观园。(4)布局特色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包括一条横贯东西的生态旅游线路和一条纵横南北的工业旅游线路。(5)加大下陆历史文化的宣传推介。

(二)当代之城:建设高端宜居的商圈

“当代之城”即团城山商务新区,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这里已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是名副其实的黄石中心。

下陆区“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中明确指出,目前下陆区发展经济仍存在诸多明显的制约因素,包括企业之间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生态不优、民生指标存在差距;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完善等问题。按照下陆区十次党代会对团城山发展的布局,商务新区将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团城山地区打造成为立足下陆、服务黄石、承接武汉、辐射鄂东的中心商务区,建设成下陆的“首善城区”。具体措施将包括以下方面:(1)聚焦生活便利,打舒适生产生活软环境。(2)聚焦商贸服务,创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条件。(3)聚焦创新创业,打造特色创业品牌。(4)聚焦商旅文化交流,构建跨界业态体系。(5)聚焦健康养生,打造康养产业服务体系。

(三)未来之城:打造绿色创新的新城

下陆生态新区地处黄石市中心腹地,北至杭州路西延、南抵老下陆大道、东达磁湖路、西接发展大道。

新城建设将按一年起好步、两年打基础、三年大变样的目标,构建“创智溪谷、乐居山林”的山水智城,形成五大主题溪谷绿廊。北部为生态涵养片区涵盖山地乐居谷和低碳康居谷;南部为核心功能片区包括创意文化谷、休闲尚居谷和综合服务谷。南北片区功能定位准确、发展特色突出,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在生态新区,按照产城融合,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打造全市产城融合的示范区,建设下陆未来之城。

第一,加快生态新城规划编制,为加快生态新城下一步开发建设提供重要支撑。第二,加快推进辖区企业退城入园及房屋土地征收工作,保证征收工作顺利完成。第三,加强招商引资和产业谋划。围绕生态新城的发展定位,与湖北工建集团密切配合,从规划、土地到建设等,各方面均需要密切合作,加强协调,以全力推进。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产业谋划工作,确保入驻企业符合生态新城产业定位。

四、“三城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下陆区提出的“三城建设”构想,区政协调研组5—9月间先后视察厂矿企业、自然村落、山水名居,并赴武汉江岸区等地参观视察,学习他们历史文化保护与建设经验,利用下陆政协公众号平台,面向社会征询意见和建议,调研组多次召开座谈会,对下陆区“三城建设”工作进行研讨,从下陆区 “十三五”规划期间的建设和调研情况来看,目前“三城建设”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历史文化挖掘不够,规划编制存在诸多滞后

从现实情况来看,下陆区辉煌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记载的多,实际遗存的少;零星分布的多,集中连片的少。这些先天的不足再加上长期以来,我们对历史文化保护意识不强,挖掘利用不够,保护修复不足,监管工作不到位,文化遗址如何打造成难题,使得下陆的历史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且由于资金技术等诸多原因,相关工业历史遗迹、乡村建设的保护规划没有及时编制到位,规划编制滞后于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同样影响了历史文化的保护;人文历史与山水自然定位不明,历史与未来标准不清,下陆区正在逐渐丧失自身的文化和历史韵味。

(二)产业结构优化不足,经济总量增速亟待提高

下陆区大部分企业的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短,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投资主体和投资来源单一,没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此外,物价持续上涨和信贷资金收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利润下降。此外,规划新区房屋征收量大、情况复杂、征地拆迁成本越来越高,动迁工作困难。一些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均受到较大影响。同时,由于体制机制所限,下陆区争取上级政策倾斜难度较大,因而在上级政策资金扶持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

与此同时,新增成长型企业规模偏小,经济增量较少,助推工业增长作用有限;此外,文化产业主导产品不突出,缺少精品项目和龙头企业的支撑,发展现状远低于国家标准;人力资源要素利用率不高,高技能人才比较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建立,人才引进渠道不够顺畅,可见,下陆区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缺量乏力。

(三)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制约

目前,下陆区服务业项目投资面临要素制约压力较大,且招商引资手续难,审批环节多,周期长,制约了项目开工建设进度,降低了投资开发的积极性。同时,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小,结构层次较低。传统服务业有待进一步整合提升,创建现代服务业聚合区还需进一步加强。

(四)基础设施有待加强,改善民生缺乏创新力度

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从报告结果来看,目前部分民生指标完成情况及配套服务设施与老百姓的实际感受有一定差距。因此,下陆区交通出行配套设施需提升,生活服务设施需提档升级,公共事业配置需合理布局,医疗资源和养老安置需全面推进。

(五)生态环保任务艰巨,节能减排面临严峻挑战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下陆区环保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完成“十三五”规划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还相当艰巨。

(六)孤立发展融合不足,功能融合缺乏创新布局

目前下陆区“三城建设”融合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发展目标彼此孤立,功能单一。                                   

五、对策与建议

为统筹推进下陆区 “三城”建设,推动五大新区协调发展,积极培植经济新增长点,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下陆区将围绕以下几点展开努力,为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善城区奠定坚实基础。

(一)编制历史规划,加大文化宣传推介

结合黄石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编制出下陆区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建设规划,并制度化和法制化;同时,要加强监管实施,真正打造具有历史原真性建筑、街道、空间、人文荟萃、经典品牌文化活动场所,使“三城建设”的建设和保护落到实处。在当前瞬息万变的环境下,必须有超前意识和先机意识,整合全域资源,有必要组建相关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按照“一名区领导、一支专业队伍、一系列针对性政策、一套资源整合及工作推进机制”的工作体系,组织专业论证,抓紧高标准规划按计划分步实施。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普查、整理、申报和宣传等工作,重点规划建设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展示中心,建成东钢老工业历史展览馆,做好下陆老火车站的保护工作,建成下陆火车站博物馆等。

(二)全力推进项目,确保未来发展潜力

准确把握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紧扣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充分发挥好项目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保障作用。力争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分别突破300亿元、100亿元、1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0%、16%、16%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1 000亿元,年均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出口额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3亿元,年均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2%。

同时,聚焦创新创业,打造特色创业品牌。利用好就业促进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实现高质量创业就业。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创业与培育工程,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研究。力争到2020年,培育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15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品70个以上,信息技术示范企业2—3家,企业研发经费占企业产值的3%;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产学研结合,到2020年,建立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平台21家,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260件以上。到“十三五”末,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84亿元,占GDP比重达31%以上。同时还应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进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促进政产研学用合作,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共建中试基地。并要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鼓励企业对科研人员实施股权激励,提高其成果转化受益比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制,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黄石分中心。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区转化科技成果达到50个以上。

另外,还需构建人才竞争激励与机制,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大力培养并留住一批在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高技术服务业、教育、医疗卫生和宣传思想文化等经济社会重点领域的急需紧缺人才,建立人才库和专家询团,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力争到2020年,每万人拥有人才数达到1 000人,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到全区人数的1/3以上,科技型企业家100名,高级工程技术专家1 200名。努力调动并留住创新活力,提升未来城市发展潜力。

(三)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顺应经济转型新常态和产业变革大趋势,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坚持创新驱动,加速产业转型发展,不断完善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强化优势,推进制造业改造升级;同时突出重点,实现服务业跨越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再造下陆区产业新优势。

在“振兴黄石制造,加快工业转型”的背景下,下陆区应以长乐山循环经济工业园为载体,以结构调整为核心,以集群发展为方向。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的改造,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培育。继续突出有色金属产业的支柱地位,并对其进行全面升级和延伸,力争到2020年有色金属产业产值突破1 00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铜生产基地、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同时要按照“提质升级、智能改造、兼并重组”的发展思路,加快黑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到2020年,黑色金属铸造及其延伸加工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建成黑色金属及延伸加工产业集群,力争装备制造业产值大大100亿元,提升核心竞争力,形成在中部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另一方面,要以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为主导产业。如可以以捷德万达金卡为龙头,纵向发展各类卡片,横向带动应用软件、卡机具、高清数据线等相关配套产业,力争到2020年,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50亿元。

对于服务业而言,应当立足于全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找准定位,以建设新兴产业聚集区为契机,以满足辖区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为重点,加大总部经济和高端服务业招商服务力度。不断完善下陆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如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服务、工业设计等行业,推动其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围绕群众多样化需求,运用现代服务理念、经营模式和信息技术,促进商贸流通、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健康养老家庭服务、房地产等行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力争到2020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突破百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0%。

及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解决低水平扩张,尽快形成高端化、高质高新化的产业结构,加快服务业发展,以科技创新驱动下陆区高质量发展。同时,聚焦商旅文化交流,构建跨界业态体系。包括打造环磁湖旅游休闲产业聚焦带,促进全民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推进辖区星级酒店、高档百货、重点景点“抱团”行动,并合理规划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有黄石特色的大型主题乐园,以乐促旅,以乐促文,吸引更多周边游客,提升下陆区的知名度;以商业为核心、以旅游为纽带、以文体为灵魂,引导各类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互融合,逐步构建高质量的跨界业态体系。

(四)聚焦城市功能,彰显首善特色内涵

1.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补足团城山地区教育短板。应全面实施学前教育普惠政策,推进幼儿教育管理机制改革,全面提升办园质量,推进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全力做好中小学防流控辍工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向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延伸,积极扶持优质民办教育机构,促进民办义务教育。增加教育投入,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以信息化带动教育基本现代化,完善教育机制,促进教育环境的优质发展。

2. 推进健康下陆建设,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切实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以竞技体育带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做到医防结合、医养结合。力争到2020年,全区千人床位数达到6.8床以上,全区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2人,注册护士数达到4.1人,医护比例达到1:1.28,全区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以上。

3.  逐步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医疗救助等制度,多措并举,形成多元化救济体系,提高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4. 聚焦生活便利,建设绿道通达的休闲旅游带,完善基础硬件设施,拓展文体活动空间,打造适宜生产生活的软环境。力争到2020年,实现老社区的文体设施设置达标,加强小区文体设施同步配套建设,达到人均活动场地2平方米,新建小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各街道、社区至少建立一个全民的健身中心等。

5. 配套购物交通设施升级,满足群众美好生活的购物和出行需求。以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为目标,统筹建设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构建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系统,推行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建设区域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重大项目的“联合投资、资源共享”机制。加强城区内道路设施、交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城市应对各项危机的综合能力。

(五)着力生态建设,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促进经济增长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健全生态制度体系,加快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化运行机制。以服务经济、优化环境为主旨,整合各方力量、努力提高环境质量,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服务下陆经济发展,建设“幸福下陆、美丽下陆”。

应当集中力量推进节能减排和“五城同创”,力争到2020年,达到四类地表水质标准,空气中PM10年均平均指数比2015年降低20%以上。同时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财政的支持,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全面完成辖区所有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六)统筹融合发展,确保三城无缝衔接

1. 加快构建统筹发展新格局。围绕“四张名片”发展定位,加快五大新区发展。2. 依托新老下陆建成区历史人文底蕴,突出下陆区元素和特色,打造历史之城,充分继承和发扬下陆区的光辉历史;同时要有全局眼光,为未来之城打造地域优势和历史基础。3. 依托团城山地区现代气息,围绕提升城市功能和品味,打造当代之城,为未来之城营造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宜游、宜养的良好环境。4. 依托生态新区未来潜力,聚焦引进高端产业、高端人才,打造未来之城,展现未来下陆区的城市新形象。

课题组负责人:

陆宏江     黄石市下陆区政协主席


参考资料:

1、《关于下陆区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8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下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实施情况评估报告》

3、黄下政发(2016)7号下陆区十三五规划

4、《关于下陆区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9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5、中共下陆区委关于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善城区的决定

6、《关于坚持项目为王、干事为先、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7、《下陆区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8、《2019年下陆区政府工作报告》

9、《关于奋力谱写新时代首善下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决定(2018.8.10定稿)》

10、《当代之城调研文集》

11、《历史之城调研文集》

12、《未来之城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