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石社科网 今天是

优秀课题

黄石市社区社会组织统战工作探索

日期:2021-02-04    来源:黄石市社科联

新形势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推进,以社区为生活单元的居民不断增多,带来居民需求急剧扩大,社会治理难度不断增加,催生各类社区社会组织大量涌现、蓬勃发展。如何在促进社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的同时,抓好社区社会组织的统战工作,我们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认真分析思考、研究探索,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黄石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社会组织又称民间组织、非营利组织,国外一般称为非政府组织,在我国是指政党、政府之外的各类民间性组织。目前,经黄石市各级民政部门登记(包括备案)的社会组织共计2496个,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社区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是指以社区为活动范围,以社区居民为成员或服务对象,以满足社区居民不同需求为目的而成立的各种社团类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目前,黄石市社区社会组织有1 048个,成员54 502人;按开展业务类别划分为慈善类19个、公益类447个、服务类259个、活动类323个。

黄石市社区社会组织除了具有民间性、自愿性、自治性、公益性、非营利性等社会组织的共性特征外,还有以下鲜明特点:一是成员老龄化。社区社会组织一般由本社区居民自发组建而成,活动范围主要依据社区的地理区域而定,因此成员绝大部分来自本社区,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开展活动。社区社会组织成员主要为中老年居民,女性为主,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不高。以西塞山区为例,在168个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中,离退休人员有110人,约占65.4%。二是活动生活化。从活动内容上看,开展的公益慈善、服务维权、邻里调解、环境治理、文娱体育类等活动,绝大部分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关注的问题也大部分与百姓生活有密切联系,很少涉及政治领域。三是参与机动化。社区社会组织的特点是机动灵活,模式化、制度化倾向不明显,基本不需要各梯次的层级管理,人员流动和活动开展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哪种活动能够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便采取哪种活动。换句话说,社区社会组织更加注重实践结果,即满足居民各种需求,解决居民实际困难,而不是实践操作问题。四是发展趋势化。社区社会组织日渐趋向于信息网络化、结构扁平化、人员专业化。社区社会组织成员通过普及的互联网进行信息分享、线上交流、开展活动成为一种潮流。社区社会组织多以非正式手段开展活动和解决问题,内部权力结构扁平化是必然趋势,也是居民自治的必然要求。随着社区资源的丰富和居民素质的提升,社区社会组织必将提供更加细致、更加专业的服务,人员专业化不可避免。

二、分析形势,正视现实,积极应对社区社会组织统战工作新挑战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而社区社会组织则是细胞核,它是城市最具活力、最有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生活单元。较长时间以来,黄石市社区社会组织基本上都处在一种自生自灭、自娱自乐、自由自在状况,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社区社会组织的社会功能逐步彰显,社区社会组织越来越受到重视,面临的形势日趋复杂,应对的挑战更加严峻。

(一)社区治理服务需求扩大促进社会组织加快发展。一是社区居民身份日趋多样,管控难度不断加大。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大量具有控制性、封闭性、单一性特点的单位人,变成具有发散性、流动性、自由性特点的社会人而进入社区。人口老龄化使进入社区的离退休人员队伍越来越庞大,目前,全市有16万老年人口进入社区,他们的养、医、学、教、乐等需求旺盛。城市化进程加快,村民洗脚上楼变市民的队伍不断扩大。同时,社区交杂居住着如残疾人、矫正人员、流动人员等特殊人群。二是社区居民物质文化需求多样,公共服务急剧增加。社会阶层分化为脱困型、温饱型、小康型和富裕型,不同阶层需求不一样,即使是同一层次,需求也不一样。居民的物业管理、居家养老、环境整治、公益创投、终身教育等非政府性公益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内容不断丰富,方式不断更新,而社区目前提供的服务仅仅是脱困型家庭的生活补贴、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信息化社会的形成,带来社会的组织和动员方式发生重大变化,迫切需要多样化服务来满足人们关注、参与公共事务的需求。三是社区居民精神情感表现多样,思想价值取向多元。老年群体需要提供心理咨询、健康医疗、情感慰藉、临终关怀等服务来摆脱孤独、融入族群,特别是失独、失能、空巢、孤寡老人要求更为迫切。居民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和参与社区事务、社会活动热情较高,要求社区在慈善救济、社会志愿、兴趣团体、文娱健身等方面提供更多个性化、情感化平台。居民价值选择、社会意识、生活方式日趋多样,社会价值认同呈现多元方式,即使同一问题在不同代际之间也呈现不同表现。四是社区自治面临巨大压力,基层党建需要创新。社区自治传统老化,人力财力严重不足,开展工作缺抓手、整合资源缺途径。社区专职工作者由于劳动强度大、工资报酬抵、社会认同差、上升空间窄,“滚动式招聘、滚动式流失”现象普遍,少数社区专职工作者青黄不接,导致社区服务无法满足复杂多样的社会需求。社区党组织的核心作用难以发挥,部分党员有的理想信念动摇,有的游离于组织之外,有的在群众中产生消极影响等等。面对这种局面,原有基层党组织设置、党员教育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党员政治热情、责任感逐渐减弱,活动组织难、作用发挥难、教育管理难。

综上分析,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区居民数量群体不断扩大,思想文化物质需求更加多样,社会治理与服务压力不断增大,迫切需要大量的社会组织来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和社区治理体系,拓宽居民政治参与渠道,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增强居民归属感和凝聚力。

(二)正视社区社会组织统战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社区社会组织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日益成为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思想重视不够。各级党委及其统战部门特别是基层党委和统战部门对社区社会组织统战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模糊,与社区社会组织基本没有什么联系,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前瞻性的研究。社区社会组织统战工作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有关社区社会组织统战的体制机制、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基本空白。很多社区社会组织往往片面强调其服务性、民间性,而忽视统战性,社区社会组织统战工作难以在短期内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力支持和部门的密切配合。二是工作载体不全。开展社区社会组织统战工作,要不断开辟成员发挥作用的途径和参政议政的渠道。目前,绝大部分社区社会组织游离于体制外,成员以离退休人员为主,在职成员大多具有多重社会身份,现行的统战工作机制缺乏有效载体,无法与社区社会组织成员身份的多样性相适应。同时,能够提供给社区社会组织成员的政治资源相对稀缺,除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外,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各领域特约监督员、行风监督员等渠道还没有充分打开,能够提供给统战部门支配的资源相对较少,社区社会组织统战工作空间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三是组织保障不力。当前,有关社区社会组织的内部机制、协调机制和管理机制等不健全,如有的挂靠在某个行政主管部门或所在辖区管理权限部门,政社不分开,很难独立承担相应工作任务;有些社区社会组织形同虚设,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有的属“三无”社会组织(无固定人员、场所、经费),社区社会组织普遍没有政府财政支持,日常活动经费基本靠个人出资、企业赞助或群众自筹。部分符合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党建跟不上,统战工作向社区社会组织延伸缺乏有效组织抓手和制度保障,导致社区社会组织统战工作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四是运行机制不畅。一方面,管理体系不得力,以民政部门登记、对口业务部门或辖区行政单位主管的双重管理机制没有落到实处,统战部门没有专门设置社会组织工作科,基层民政部门没有专门科室承担社会组织工作;一些社区社会组织的关系含混不清,隶属关系难以厘清。另一方面,统战工作协同运行机制不健全,大统战工作格局还有待进一步构建,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还不够明确、齐抓共管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对工作绩效的考核监督制度还没有建立等,影响了统战工作成效。

三、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努力开创社区社会组织统战工作新局面

(一)党建领航。坚持党建、统战共融互促,在街道党工委的统一领导、区民政部门的配合支持下,在街道组织、统战工作机构(部门)及社区党组织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单建、联建、行业统建、挂靠组建等多种途径,不断扩大社区社会组织中党组织和党群工作的覆盖面,引导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一是夯实党建基础。对具备成立党组织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采用党建带社建的模式,通过传帮带帮助其建立党组织,配齐选强社区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切实发挥好社区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并明确其统战工作职责;对不具备建立党组织的社区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或行业主管单位党组织的作用,通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组织开放式活动、先行组建群团组织、加强出资人教育引导、联合发展党员、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等办法,积极开展党的工作,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社区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要规范党建活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政治理论学习、党员教育管理等制度,积极开展党务公开、党务述评、党建述职、党员党性分析活动,确保社区社会组织党建活动有组织、有规范、有成效,促进组织内党员提高素质、履行职责。社区社会组织的党组织要积极开展工作,教育引导社会组织中的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团结和带动本组织成员为实现个人、组织发展和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二是强化政治引领。将社区社会组织主要负责人、骨干成员及其活跃分子作为统战工作的重点对象,通过各种平台和方式组织开展系列思想政治引领和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引导他们提高政治站位,站稳政治立场,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清醒人,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通过这些重点对象去教育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广大成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宣传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讲述身边的好人好事,激励社区社会组织成员展现更好的风采,做出更佳的业绩,履行更大的责任,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典型带动。构建骨干社区社会组织工作体系是社区社会组织统战工作的关键环节和基础工程,按照社区党群组织嵌入引领社区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联结组织党外成员的思路,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及活动提供指导支持,同时,把社区社会组织中代表人士的发现、培养和选树工作纳入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为他们的成长成材创造条件。一是培育壮大骨干社区社会组织。在基层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基层民政部门牵头,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和网格党组织积极配合,扎实推进本社区有组织、有规模、有影响的骨干社会组织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确保每个社区有3—5个骨干社会组织。基层相关社区社会组织行业主管部门明确本部门分管负责人和职能承担科室,配备好专兼职统战干部。同时,基督教协会、佛协、道协、台协及其分会等具有鲜明统战特点的社团,明确1名副会长(秘书长)专门负责统战工作。充分发挥骨干社区社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影响带动辖区范围内社会组织扎实推进规范化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实现社区社会组织统战工作全覆盖。二是培养选树代表性人物。加大调研力度,建立健全社区社会组织人才库。大力实施“双培骨干”工程,将一批思想素质较好、专业特长过硬、影响带动性强的社区社会组织优秀骨干、新领域带头人纳入本辖区本部门(社团)人才库,把对他们的发现、培养和选树工作纳入本部门(社团)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强化政治引导和业务指导,对参政议政愿望强烈的,尽可能协商落实政治安排和社会安排,着力将社区社会组织中的业务骨干培养成中共党员,将社区社会组织中的中共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同时,建立健全针对社区社会组织党外人士的教育培训引导、社会公益服务、民主议事协商、开展培优选贤等工作机制,畅通社会组织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社会服务等渠道。三是加强联谊交友。将社区社会组织骨干成员作为统战工作重点对象,进一步加大联谊交友力度,同他们保持经常性联系,照顾组织成员的共同利益,为组织及成员尽可能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用最大的真诚结交一批关键时刻能站得出来、说得上话、办得了事的诤友挚友,帮助党委政府宣传方针政策、决策部署,疏通群众情绪、解决百姓纠纷,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三)活动发力。开展活动是社区社会组织存在的主要形式和发挥作用的主要舞台,是联系社区社会组织成员的纽带和桥梁。一是引导成员参与民主协商。认真落实居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动员社区社会组织成员推进居民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组建社区协商委员会,围绕事前听证、事中协调、事后评议的自治协商模式,推进干部问事、居民说事、分类理事、民主议事、明责办事、定期评事的程序化进程。社区通过民主协商、居民自治方式,把分散的、无组织的、甚至非理性的活动转化为有组织、有顺序、有理性的多方沟通、对话,寻求利益的平衡点和解决问题的关键点,通过制度公开、落实公正和执行严格,让矛盾无生长土壤,从而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弘扬社会正能量。二是开展活动增强凝聚力。社区社会组织成员大部分是以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兴趣爱好为基础自发组织在一起的群体。社区社会组织要从居民的兴趣爱好出发,发挥各自特长,以需求为导向,以活动为纽带,通过组织才艺展示、体育健身、技能比武、心灵热线、咨询讲座、社区沙龙、维权服务、平安建设、小区美化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广大居民消除隔阂,走出家庭,拉近距离,融入社区,通过频繁的互动、交流、帮扶,进一步黏合社区居民集体意识,解决实际困难,增进集体凝聚力和归属感,促进传统家庭型社会向现代社团型社会转型。

(四)机制保障。社区社会组织统战工作覆盖领域广、涉及部门多、工作对象杂,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系列工作保障机制,确保社区社会组织统战工作落到实处。一是联动机制。进一步强化社区社会组织统战工作责任,健全社区社会组织统战工作网络体系,由基层党委统战部门牵头抓总负责,基层民政部门、街道、社区及社会组织行业主管部门参与协调,建立多方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结合实际适时召开党组织会议、行业座谈会、跨行业联席会等,研究部署统战工作,及时解决有关问题,推进统战工作延伸到各社区社会组织、各社区新兴群体,实现上下内外、部门之间、网上线下、新老领域联动。二是孵化机制。市、区、街道三级按一定比例投入资金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确保每个社区至少建立1个基地,对每个基地采取以奖代补形式给予支持。在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方面,通过引进外地知名的社区社会组织,推进本地社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提升组织负责人的素质,增强开展活动的能力。在促进组织自身成长方面,通过强化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职责,健全社区社会组织机构孵化、能力提升、购买服务和项目监管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和增强社区活力。在优化组织发展环境方面,通过制定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扶持政策,重点扶持慈善类、公益类、维权类、服务类社会组织,营造社区社会组织良好发展环境。三是购买机制。社区社会组织能够有效补齐社区保洁、教育文化、居家养老、平安建设、公益维权、福利服务等政府公共服务缺失的短板。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资金,厘清政府购买服务领域和范围,规范购买服务程序和方式,采用市场化方式将公益性、专业性、技术性服务交由社会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承担。在购买社区公共服务过程中,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购买者和监督者,对社区服务项目和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实施评估。此外,政府还通过购买服务、公益创投、项目奖励以及社会组织认领服务等措施,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机制,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相关领域服务。四是考评机制。建立完善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负责,民政部门、工商部门和街道、社区参与配合的社区社会组织定期评估制度,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等级评估管理体系,对财务混乱、违规营利、组织休眠、破坏团结、影响稳定的社区社会组织,实施严格的退出解散机制;对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活动丰富、服务周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区社会组织,进行大力宣传推广和政策资金支持,促使社区社会组织自主发展、严格自律、合法运行,最大限度地凝聚正能量、消除负能量。

(五)自身建设。一是制度建设。坚持“谁主张、谁负责、谁受益”原则,建立完善以章程为核心,法人地位明确、治理结构完善、筹资渠道稳定、制约机制健全、管理运行规范为重点的内部管理制度,以制度保障规范化建设。民政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日常督办检查力度,重点是要严格按照社会组织有关政策规定开展年度检查评定工作,对年检不合格的社区社会组织一律进行整改再验收,以此不断提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水平。二是能力建设。坚持素质提升和服务帮助并举,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各类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骨干分子及其工作人员有关专业知识技能和现代管理培训,不断提升社区社会组织成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组织协调管理能力。积极组织公益项目创投大赛、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洽谈会和推介会,引导社区社会组织树立品牌意识,着力提高项目运作、策划组织、协调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社区社会组织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净化能力。三是平台建设。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等级评估机构,每年对辖区内的社区社会组织进行等级评估并发放等级证书。对获得一定等级的社区社会组织,可以优先接受政府职能转移,优先获得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权限。建立企业结对帮扶平台,鼓励辖区企业与行业对口的社区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支持企业在助力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同时,通过社区社会组织在居民中的强大影响力,反哺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实现合作双赢。建立社区社会组织诚信档案,将社区社会组织公益慈善服务和遵纪守法情况纳入社会诚信管理体系,通过各级宣传媒体进行曝光,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加强诚信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课题负责人:

陈柏松    黄石市委统战部民族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