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黄石社科网 今天是

优秀课题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助力黄石 创新活力之城打造的路径...

日期:2021-03-03    来源:湖北社科联

一、高校双创教育与实践现状调研

1. 高校双创教育现状

自2014 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双创”以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呈爆发式的增长,各个高校都在教育部门、人社部门、共青团系统等部门的主导和支持下不断地丰富高校创新创业的架构和模式。高校双创教育已经逐步转变为一种政府和学校官方引导的行为,逐步转变为一门特色课程,逐步转变为一种专业创新转化的新模式,到目前为止已不再仅仅停留在依靠开设课程双创理论教育,而是不断走向实践,走向社会、走向市场的师生自发的双创实践过程,发展到当下高校双创平台较以往而言更为市场化与多元化。

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双创平台不再是单纯的由政府主导的运营机构,转而催生了一批例如创业咖啡、创新SOHO 等新型孵化机构,特别是民间资本的介入。相比于传统的国有科技园、孵化器来说,这些机构运营表现得更加市场化,资金流动也相对自由,大量的民间资本借助这些新型孵化机构得以利用。目前,高校双创平台也在逐步与社会双创平台接轨、与社会资本融合、与市场企业对接。同时,双创平台也变得更加开放与包容,创新事业也不再是企业内部与精英人群的专利,更多的基层草根群众、青年学生群体也能投入到创新创业的大集体中。

近年来,黄石一直在谋求转型发展,黄石本地高校也有4 所之多,相较其他地市州,高校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是黄石转型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产业转型发展资源、创新活力源泉。黄石依托本地高等院校,聚焦产业,以培育产业发展动能为目标,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已经从制度、载体、方法、服务创新等方面着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然而在课程创新、技术运用、企业参与、创新服务、规范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等方面与产教融合发展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需求仍存在较大的距,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教学模式陈旧,缺乏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目前,在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开班办营”的现象较为普遍。通过系列短期的训练营和创新班的训练,培养了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提升了其创新实践的能力。然而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创新创业教学模式较为陈旧,没有立足于时代发展的新变化和新特点,部分高校的教学仍以传统的知识理论讲授代替一切,实践操作、沙盘推演、项目开展等形式的教学和训练更是匮乏。二是目前的创新创业课程开发和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发展脱节,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的特点和新需求,不能有效的借助于现代化的大数据、VR、AI 等信息化手段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效率和实效。

总体来说,虽然目前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和教学还没有融入到产教融合发展的体系中,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教学模式和手段落后于时代发展变化的新需求,这使得创业教育脱离学科专业,与时代发展的新变化相脱节,使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融合发展理念缺失,创新服务性机制不健全由于产学错位,专业技术服务企业能力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闭门造车现象,与企业用人要求不适应,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总体来看,学生个体的创新意识低,创新思维不强,学生整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操作能力较差,很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新需求。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具体到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就是围绕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培养社会急需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然而目前,高校通过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而服务区域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持水平依然不高。一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向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总体布局相脱节。从而导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出现偏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经济转型发展衔接性低,与企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相距较远,使得企业用工荒和高校学生就业难俨如恶性循环。二是现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未能构建高校与企业实时沟通的有效渠道。目前,高校与企业的信息交换渠道闭塞、沟通的手段单一、沟通的效率低下,企业与高校之间仍然存在严重的壁垒,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往往只是坐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与纸上谈兵,缺乏实践检验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模式繁杂多变,规范和标准建设缺位目前,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复杂混乱。有的高校实行的是“无形学院,有形运作”的办院机制。有的高校成立了实体的创新创业学院,由校领导牵头,整合学校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文件,合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还有一部分高校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由教务处、团委、学生处共同负责创新创业工作,教务处负责创新创业项目,团委负责创业大赛,学生处负责创业指导等。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标准,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呈现体系复杂混乱、水平高低不一的局面,各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程度完全决策与参考取决于学校的管理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程度和认可度,从而导致各个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上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未制定、颁布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高校的领导者和教师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各不相同,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硬件配置、师资队伍结构等要素的认知也较为混乱,因此导致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时,执行的效果参差不齐。尤其是在日常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存在教师和学生误读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对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内涵、概念等认识不到位不清晰等问题。

2. 高校双创师资队伍现状

自2014 年9 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讲话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在960 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建立高校优秀“双创”导师人才库,打造学校“双创”教育专业教师队伍,是高校“双创”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影响高校学生的培养质量,采取相应措施,培养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但双创教育是一个新兴课题和课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会遇到瓶颈和现实差距。

一是忽视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训近年来我国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予以支持,也取得一系列创新发展成果。但从智联招聘发布《大学生求职指南》的数据来看,2018 年高校应届毕业生在择业意向上,仍旧以就业为主(占比79.89%),只有4.78%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同比下降1.32%,还有2.63%学生选择出国继续深造学习。这一数据不仅表明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更加谨慎,有着更稳定与合理的职业选择,也显示出高校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缺乏。因此当下高等院校开展的教师队伍建设与培训,往往更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与传达,忽视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教学,校园中的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厚。高校教师在专业理论教学中,没有及时将国家创新理念、创业政策转达给学生,学生只能根据教师专业理论内容的讲解进行学习,很难自行组织创业活动来增强其创业实践经验,这就导致学生在职业发展规划中的创新乏力、创业积极性低。

二是教师创新创业意识与经验的缺乏当前在高等院校任职的多数教师,都不存在独立创业经验,也缺乏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创新的意识。很多教师往往会针对企业创业理论,对某一大中型企业的发展案例作出详细分析,可一旦让教师参与到企业创业实践中,其就会出现实践经验不足,以及创业项目开展过程中理论应用水平差的问题。因此高校教师向学生讲授的创新内容、创业实践经验,通常与真实的企业创业案例存在差距,甚至会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产生误导。特别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教师对专业方向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大多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达层面,即使学生具有某一专业的优势或天赋,也会由于创新创业课程过于理论化、程式化,而造成学生在创新创业项目参与中,出现创新能力下降、厌弃学习的问题。“双师型”教师在培养理念的指导下,高等院校要根据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方向,对教师开展创新意识、创业实践技能的教学,打造出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储备、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才能达成创新创业教育的预期效果。

三是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组成结构不合理高等院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并不会安排专门的创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创新理论、创业实践的教学,而是由学生管理岗位老师等为主进行教育教学指导。现阶段参与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人员,主要包括辅导员、就业管理人员等,这些教育主体没有经过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培训,授课时间、授课频率也不固定,由此使得学生创新创业理论、实践的学习面临较大困难。比如某些教师只是对某一专业的创业流程作出简单介绍,或者创新创业课程讲到中途时,出于多种原因不再担任创业指导员,因此学生通常会接受不同创新创业课程的教育,难以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一旦学生存在创新创业方面的理论、实践问题,也不能从教师课程讲授中得到确切的答案,这是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面临双创背景下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和机构不合理问题。

四是教师创新创业培训课程过于理论化“双创”理论指导下创新创业培训的教育教学,会将专业基础课程、创业理论内容,作为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向学生讲授创新知识、创业实践方式等。因此注重创新创业理论传达、轻实践演练,是“双创”培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专业创业人员的课堂讲学为例,高等院校聘请的创新创业教育老师,通常为兼任的教学人员,这些教师不具备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也无法在创新、创业课程内容组织中,做到教学完善、科学考核、专业评价。这些兼职的创业指导老师往往按照教材大纲的知识体系,进行课程理论内容的传达,不能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学习、实践提供指导,从而致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业积极性较低,创新创业课程达成的教学质量也较差。

总的来看,就黄石而言,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单一、力量匮乏,缺乏行业企业的管理者、实践者加入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3. 在黄高校双创实践基地建设以及运行现状

习总书记在去年两会参加全国人大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发展、人才、创新,这三个词是当下中国经济发展实现高质量增长的关键词,也是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词。黄石创新活力之城的打造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包含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的主体离不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支持,离不开企业、社会公众的参与,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黄石创新活力之城最重要的是要依托高校创新创业的支持以及人才智力的支撑,黄石地区创新活力之城的达标,离不开本地相关创新创业政策及其平台建设的支持,目前在黄高校主要有以下几个平台及基地:

一是湖北师范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该基地建筑面积9772 平方米,内含孵化器、湖师人才超市、众创空间、创业咖啡、创业书吧、路演大厅、创业工作室、创新创业成果展示厅等。创业团队逾百,先后被评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湖北省知识产权双创服务基地”。

二是湖北理工学院慧谷众创空间,该众创空间主要是整合校内外资源,统筹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创新创业实践和创新创业研究等工作。创新创业学院先后获批科技部“国家级众创空间”、湖北省人民政府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省教育厅首批“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湖北省3A 众创空间”等7 个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平台。

三是湖北工程职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基地、众创空间已进入运行阶段,目前共有校园内建设总面积约5000多平米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管理科学、服务高效的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同时积极与黄石市磁湖汇众创空间等单位共建校外创业孵化基地。

四是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大学生创业基地已建设完成,准备投入使用,共有5 000 平米的建筑面积。

4. 高校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落地现状

自2014 年9 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讲话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此后,他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和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等场合中频频阐释这一关键词。每到一地考察,他几乎都要与当地年轻的“创客”会面。他希望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

因此,现阶段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正如火如茶地发展,各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在不断探索中涌现,大学生创业的浪潮日益兴起,为了帮助扶持全国广大大学生创业,各地政府和高校陆续建立了自己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例如,“大学—政府—企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网模式;“全链条式”创新与创业教育教育体系;“三层次、四平台”创新与创业教育模式;“一体两翼三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包括各类大学科技园、大学产业园、大学创业园(街)等,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一套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模式。各高校双创基地通过对于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孵化,对于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活率与创业企业竞争力,提升大学生整体就业率均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作用。

虽然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吸纳了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入驻,在全校范围内宣传推广了创新创业意识带动了一批大学生自主创业,拓展了本校学生就业方式,总体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在社会上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与赞誉,但同时也有部分的入驻创业企业因为无法完成孵化而选择退出,基地在摸索中艰难成长。无论是从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的软件、硬件服务,还是从创业教育的发展、创业人才的培养,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孵化基地的职能来看,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均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因而导致高校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落地困难重重,很多项目因为缺乏指导、缺乏实验设备的跟进验证、缺乏市场风险的判断、缺乏市场调研、缺乏资金等等情况,一进入市场就“夭折”了,在成果孵化的道路上还需要进一步得到指导和摸索。

5. 高校双创成果转化现状

在黄高校“双创”教育成果转化方面,各高校也都在结合学校实际、师生实际、黄石实际纷纷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措施,包括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举办,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立、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等。

通过实地调研也了解到黄石各高校在黄石市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团中央“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教育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的推动下,各高校都积极在师生当中广泛动员和宣传,同时学校内部也借举办相关竞赛的契机,通过项目路演、双创竞赛等方式遴选有创意、有前景、可落地的创业项目。校内获奖项目将会推向市赛、省赛、国赛,同时也会在校内双创基地进行孵化、成果转化。但因高校双创项目更多的是与专业创新相结合,与市场结合并紧密度不高,而且相关的初始经费、扶持经费、市场化专业人员短缺,孵化、成果转化质量仍然受限。主要体现在:

首先,高校的“双创”项目在实践成果转化上,大多停留在“理论—模拟阶段”。高校“双创”实践更多的还是依靠创新创业比赛、创新创业项目申报等活动,每年申报项目的人数多,但真正能将其转化为实际成果的项目少之又少。教师及学生研究的创新创业成果在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相对困难,师生“双创”项目大多以创意形式展示,好的想法仍然只停留在创意层面,非常缺乏更高层次的专家指导、缺乏实践验证推广平台供学生实践、缺乏更好市场进行成长、缺乏更好的投资人进行前期注资支持。

其次,在校内双创平台孵化成功的“双创”项目也仅仅是在校内市场进行体验风险,一旦进入市场往往因各种因素的限制而夭折。各高校师生双创项目往往因为科技含量不够高、项目创意质量不够高、市场同质化竞争、前期资金投入等等因素能够在市场存活的概率比较低,落实成果转化难度加大。

第三,产、学、研,联系不紧密。黄石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全市形成了黑色金属、有色金属、机械制造、建材、能源、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化工医药等八大产业集群。同时,大冶有色金属公司进入中国企业500 强,华新水泥进入中国制造业500 强;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 个(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大冶经济开发区、阳新工业园、黄石港工业园、西塞工业园、下陆长乐山工业园、大冶灵成工业园等7 个省级工业园区。本地区企业资源甚多,但是未能与高校建立、健全完善的创新与研究机制,导致产、学、研不能形成自己的效益,不能有机结合,形成自身的内在动力。

科技创新对高等教育的促进作用,可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协的科技成果转化则是指以知识形态为主要特征的科技成果如何“并入”生产过程,从潜在的“一般社会劳动力”“物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它是一个动态的分阶段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挖掘潜在生产能力并使之显化,转变为直接生产能力的过程。其关键就在于技术的可靠性及转化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当前,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多是依托高校建立的,许多创新成果都是依托高校科研创新转化,从而形成创新增长新动能。黄石创新活力之城的打造必定少不了黄石高校科研创新的参与和支撑。

二、黄石打造创新活力之城的相关因素分析

1. 打造创新活力之城历史与现实原因分析

黄石是一座拥有3 000 多年冶炼史、100 多年工业发展史的城市。1913 年,汉冶萍公司筹建大冶铁厂(即大冶钢厂),1922 年其一号高炉出铁。黄石地区还分布着慈禧御批的远东第一水泥厂——华记水泥厂、中南地区第一条铁路——大冶铁矿运矿铁路、中南地区第一大电厂——黄石电厂、湖北省最大的煤炭基地——源华煤矿公司、长江最大的运矿港口——黄石港。清末民初,黄石是中国唯一拥有钢铁、水泥、煤炭、电力等重工业部门齐全的矿冶工业基地,是近代中国民族重工业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也是中国近代工业史上的一缕曙光。

解放后,黄石,作为湖北的工业重镇,中国重要的冶金工业基地,曾经创造过令人艳羡的成绩和辉煌,工业的崛起,推动城市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黄石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国民生产总值长期位居湖北第二,因此被人称为“黄老二”,一度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光环中大放异彩,一路抒写着“黄老二”的辉煌。历史最高时期,黄石采掘业及其加工业生产总值占GDP 总量的62%,成为仅次于武汉的湖北第二大城市。但是二千年以后,随着钢铁工业的逐渐饱和,整个行业都出现产能过剩,利益快速下降的尴尬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推出了去产能化的政策,这让本来就捉襟见肘的钢铁业更是雪上加霜;但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始终是难免的,只有积极引进新技术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与转型升级,才能改变目前严重同质化、产能过剩以及利润低下的不利局面,让钢铁产业重焕生机。黄石也因受上述原因的影响,经济发展放缓,目前已经被国家列入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试点城市,黄石必须要走上转型升级的良性道路,才能迎来黄老二的再一次爆发。

2. 打造创新活力之城对黄石转型发展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突出的位置,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指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习总书记提出要“三个牢牢把握”一、要牢牢把握科技进步的大方向,努力在重大创新领域抢占先机、实现突破。二、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拓展新空间。三、牢牢把握集聚人才的大举措,努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创新环境。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 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5 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 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2018 年9 月19 日,召开全市创新活力之城建设动员大会,市委书记、市长董卫民出席会议并讲话,正式吹响了我市建设创新活力之城的号角。指出打造创新活力之城,就是坚持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抓手,充分发挥创新引领的核心作用,加速集聚创新要素,全面激发城市创新发展活力。同时,打造创新活力之城的相关情况:第一、为什么要建设创新活力之城?第二、建设创新活力之城,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创新?第三、建设创新活力之城,主要方向是什么?第四、建设创新活力之城,依靠什么?第五,建设创新活力之城,目标是什么?第六、建设创新活力之城,是以什么为保障?

其中,“第四点建设创新活力之城,着力点在哪?”明确指出:一是创新主体,要区别不同行业领域、不同规模,不同技术层次,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扶持和引导;二是创新平台,突出发挥平台载体在创新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利用3—5 年时间,重点打造5 个层面的平台;三是三是创新金融,引导金融机构设立科技银行,建立政府、银行、保险、企业科技贷款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大力发展科技创新金融产品,进一步拓展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四是创新人才,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3. 打造创新活力之城科技创新因素的价值

黄石是一座具有强大创新基因的城市。作为近代中国工业摇篮,黄石创造了华中地区最早的铁路、最早的水泥厂、最早的电厂、最早的煤矿、最早的股票等“多个第一”。正是因为创新,新冶钢、华新水泥、有色、东贝、劲酒等一大批企业才能走到今天,并且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标杆。科技创新方面,在黄石提出打造创新活力之城的这一年多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进“三链”融合,建设产业创新链

以培育产业发展动能为目标,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植根产业、承载创新,引领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大力推进科技城建设,规划建设黄石科技城。加强产业研究院建设,以主导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全覆盖”为目标,建设产业创新龙头。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截至目前,我市现有国家级研发机构6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9 家,全市建有技术中心的规上企业达241 家,占规上制造业企业总数36.5%。升级双创平台,以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加大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双创”平台建设力度。

二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抓研发、抓转化,着力推动产业高端化、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加大新技术研究开发力度,支持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及重大产品研究开发及产业化。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顶层设计,制定印发了《关于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创新链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持续深化与高校院所合作。

三是培育创新型企业,提升产业发展活力

企业是创新主体,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开拓创新活力之源,壮大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力量。一是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力度。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建设,细化、做实人员培训、资料申报及审核、协调等各项服务。2018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20家,同比增长了37.5%。2019 年共培育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57 家。二是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深入实施“细分行业冠军培育工程”“科技企业创立与培育工程”。截至6 月,全市新增科技创业企业158 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54 家,入库量排全省第五名。

四是补齐创新短板,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加快补齐创新短板,营造优良的创新生态,聚集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活力。一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制定了《黄石市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创新科技计划体系,强化绩效评价。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二是创新科技金融服务。出台了《黄石市科技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暂行办法》,设立了5 000 万元的风险补偿资金池,积极开展科技信贷结合试点。

4. 打造创新活力之城高校创新因素的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激活创新要素在产业发展中的能量,无疑是打造创新活力之城的关键一步。

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核心,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在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路上,黄石一直在探索前进。黄石的科技创新,首要任务就是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的要求,切实为提升产业价值链、产品迈向中高端服务;构建符合黄石实际的创新体系,通过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三链”融合发展,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科技创新中的产业创新要依托黄石高校的相关专业实验室、专业专家教授学者、相关科研创新平台。

一是优化黄石高校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创新活力

对于如何服务创新活力之城的建设,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张晓旭表示,“当前,黄石正在积极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呵护创新者,保护创新者利益,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做好知识产权相关工作,着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创新环境。具体说来,就是做好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服务这四个方面的工作。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努力培育更多高价值核心专利,实现知识产权创造由多向优、由大到强转变。深入推进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模式,更好地支撑创新创业。”

黄石各高校科研处都在积极与黄石科技局、知识产权局进行紧密对接,力争将老师、学生的发明专利与黄石产业转型发展进行对接,用黄石高校创新人才为黄石高质量发展、黄石打造创新活力之城服务。目前黄石各高校都建设了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平台,还有的高校建设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研究院,这些平台都可以为黄石高校师生提供科技创新知识转化、科技创新知识创业孵化的途径。但是黄石还需要继续延伸创新链条加强创新扶持力度。

二是凝聚黄石高校创新创业人才资源提供创新动能

近些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新驱动,黄石各高校创新氛围日益高涨,但在将科研成果、专利创新、创新创意转化为生产力、孵化为企业方面,我市各高校仍有一些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于如何延伸创新链条、加强创新扶持力度,应培育和激励企业的创新主体,鼓励高校实施技改研发,构建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咨询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双创孵化基地为支撑的创新平台体系。同时,要加大对科技金融的支持力度,推动金融更好服务高校师生的创新创业。

黄石四所高校的人才资源是黄石打造创新活力之城的人才支撑,加大对高校创新技术转化为项目的扶持力度,无论是在政策、资金还是人才上,都需要给予倾斜,为创新技术培育更大更广阔的市场。能够将黄石高校的科研创新人才留住、将科研创新人才的作用发挥、将科研创新人才的成果转化、升级优化黄石各高校的创新创业基地都能够大大提升优化黄石创新活力之城的新生态。

三、黄石高校助力创新活力之城打造的路径探索

打造创新活力之城是市委市政府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黄石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对黄石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打造创新活力之城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要素包含人才智力、科技基础、专利知识产权、工业产业、创新氛围、制度设计、资金等。高校是人才智力、专利知识产权最为聚集的位置,既有高校学科专业的专家教授,也有高校青年一代有创新活力的学子,自各高校开展双创教育、打造双创平台、推动专利成果转化以来,各高校师生都创新创业氛围中展露头角,各高校每年有很多师生的专利申报、每年有很多创新创业团队入驻各个层级的孵化基地、每年各个高校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双创竞赛中展示创新创业成果。所以说,黄石四所高校人才智力资源在高校双创大背景下助力黄石打造创新活力之城是有一定帮助的,黄石可以借力用好这些资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增长新动能、稳住留住创新型人才。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黄石高校如何更好助力黄石创新活力之城打造的路径:

1.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培养培育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助力黄石产业转型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随着黄石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企业升级的人力资源瓶颈凸显为一线劳动力对先进技术的适应能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缺口日益增大,而当前黄石各高校在专业教学方面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程度不够紧密,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岗位需求、学校的实习实训与企业岗位技术要求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从而造成高校毕业生服务产业升级能力不足。

高校作为提供人才的主体,在人才培养上也要积极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能够为先进制造业培养一批掌握先进制造技术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够为现代服务业培养一批掌握现代服务理念和现代服务技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够为基础产业和艰苦行业培养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其一,在黄高校先进制造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无法对接黄石产业转型升级,先进制造类行业企业生产技术更新发展快,而校内实验实训资源和条件没办法实时保持与企业实际生产内容同步更新,学校的教学内容往往会滞后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会出现学生所掌握的技术技能没办法很好地满足企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的问题。另外,教师队伍中“双师型”人员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凸显出来。目前黄石市人才市场出现的情况,一方面是企业深受“用工荒”而且“招工难”的问题困扰,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却难以找到匹配度高的岗位高质量高满意度的就业,从而造成在黄高校毕业生留黄就业、创业的欲望不强烈造成黄石高校人才资源的流失。(见图1)

所以,在校企协同育人上,在黄高校可以积极根据黄石产业升级转型的实际情况改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校企协同培育的模式,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与企业实践对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培养创新理念,企业也解决了用工、稳工问题,校方和企业是互利共赢的。在校企协同培养的过程中,教学任务可以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共同承担,学生在学校学习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和素质课程,培养其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主要采用校企交替轮训的方式,以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载体,培养理论到实践的动手操作等能力,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培养高校的创新人才。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也可以是在黄高校与黄石产业转型升级对接的一个探索的模式,做好校企协同育人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效果:一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有了企业的实践平台,有利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二是企业有了高校学生的校企轮训模式可以解决用工问题;三是校企协同育人可以为黄石培育更多创新动能、留住更多新黄石人,为黄石打造创新活力之城提供高校的人才智力支撑。

2. 产教融合背景下培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助力黄石创新型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使教学与生产融为一体,把产与教进行紧密链接。而产教融合发展的逻辑起点是与时代发展的新需求相结合,在现实的问题中寻求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一是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产教融合发展大背景下,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进行融合,基于实操的创新创业实战训练课程体系,将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与学生原本学习的学科专业进行融通融合,使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从而形成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是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教育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高校和企业寻求在各个方面合作与交流,从学生培养的目标、培养的模式、课程的设置到师资的组成、教学方法的实施等各方面寻求切入点。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加大鼓励企业行业参与的力度,以此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实效性。在创新创业实习实训基地平台建设方面,实现高校与企业的资源整合,要鼓励创新创业型企业将研发设备投入到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因此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针对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出现的体系结构混乱、规范标准缺失、课程教学陈旧、技术融入不足、师资结构单一、企业参与度不够等现实问题,在黄高校可以结合产教融合大背景下来探寻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服务黄石科技创新新动能。(见图2)

3.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下培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助力黄石经济发展提升

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以服务区域产业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需要积极有效对接区域产业经济规划布局,增强服务区域行业企业的意识。加强与企业、政府有关部门等的交流与沟通,精准把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方向和趋势,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模式等方面构建动态的更新与调整机制。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智慧支撑和人才支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创新动力,加快推动区域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同时,政府可以对行业企业投到高校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的技术和设备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健全完善产教融合背景下具有创新创业素质和高端技能的人才培养机制。

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黄石市加快了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步伐,而在黄高校首先要服务黄石区域经济发展,及时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创新,不断提高自身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在黄高学校未能将服务黄石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作为重点,缺乏科学成果的转化能力及科技创新实力,贡献比较有限,具体对策和路径如下:

一是明确黄石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教师必须要充分了解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目标,进而对现有的专业教学课程设置进行合理调整,不断优化教学机制,通过地方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及龙头企业对地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解,以此促进本校教学的专业化及特色化,结合黄石产业结构对专业教学布局进行合理调整,进而对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优化,促进黄石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是高校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分析优化学科布局,凸显学科的领导价值与作用,整合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以及服务业务的不同发展需求,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之下,构建具有特色的创新人才队伍培育方案,实现学科队伍特色发展,重视创新人才队伍梯度发展、推动团队发展,构建具有交叉性的专业创新人才队伍,通过网络资源凸显学科专业优势特征。凝聚高端创新人才队伍,通过网络资源强化服务区域经济建设,高校要将校企研发为中心,将一些重大的工程技术作为主要载体,凸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功能作用,服务区域经济功能,构建专业化师资队伍,构建一批适应新变化、新特点的创新人才队伍,这也是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标下的高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的关键与重点。

三是建立服务区域经济的“双师”教学团队,作为服务黄石区域经济的重要参与者,教师本身的能力及素质对人才培养教育有着较大的影响作用,想要实现高校创新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就必须要加强高校教师人才的培养,建立“双师”教学团队,以此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优势,使其能够更好地优化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需要借助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设及改革,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对新型教学模式及教学技术的运用研究,将其合理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并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创新人才队伍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同时,需要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搭建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双师”教学团队。

所以,在黄高校结合黄石产业结构对专业教学布局进行合理调整,构建一批适应新变化、新特点服务区域经济的创新人才队伍,建立服务区域经济的“双师”教学团队,这也是在黄高学校将服务黄石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成果进行转化,助力黄石区域经济提升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4. 高校创新人才留黄就业、创业成为新黄石人,服务黄石创新活力之城

2018 年11 月份,黄石市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创新活力之城”的十条支持政策意见》,支持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支持“四新”经济发展、支持研发平台建设、支持“双创”平台建设、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等十条打造创新活力之城的举措。黄石四所在黄高校共有师资队伍3 000 人左右,在校学生5 万多人,如何用好师资队伍、留住更多青年学生留黄就业、创业这才是我们市委市政府、高校要联合起来思考的问题。创新人才留黄创业也好、就业也罢,都可以成为新黄石人,进一步服务黄石创新活力之城的打造,所以在留住稳住高校师生人才队伍才是我们需要当务之急,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一是在黄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平台与黄石社会双创孵化机构紧密对接,留住双创项目和人才

黄石四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和基地,主要承接来自本校师生双创项目的孵化工作,但是每个高校双创孵化基地的容量是有限的、孵化的软实力也是有限的、指导服务团队能力也是有限的,不可避免的造成双创孵化总量、孵化效果、孵化途径有短板。各高校孵化基地入驻项目签订协议的时限一般是一年一签,而且基本上是做到了孵化成功就要外迁,对已经毕业的学生不再续签,这些措施的目的也是为了腾出空间让更多的师生创业项目入驻孵化和培育。从黄石市科技局的统计得知,四所高校的双创基地容量共有200个左右,在黄高校每年都会新增近100多项的创业项目,所以每年之前入驻的双创项目都需要迁出进入进入社会这个市场,黄石市相关部门就需要提供更加有利的空间和政策来吸纳和留住这些项目。黄石目前有磁湖汇众创空间、OVU创客星·光谷联合科技孵化器平台等10余家社会孵化平台,这10余家的承载量足够容纳每年四所高校所溢出的100多家创新也项目。这些在高校孵化成功的创业项目就需要在黄高校负责双创基地运行负责人与黄石的社会孵化平台做好紧密对接,确保在黄高校每年孵化成功的项目能够在离开学校双创孵化基地的同时及时的入驻黄石社会双创孵化平台,黄石的各个孵化平台也要根据黄石市双创的相关政策做好在黄高校创新创业项目的承接和相关服务。各社会创新创业平台要为这些双创项目提供场地、金融、政策以及相关创业指导,让更多双创小微企业能够在黄石落地生根,带动就业,成为新黄石人,为黄石创新活力之城服务。

二是在黄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成果及专利及时与黄石科技局、人社局对接,确保相关成果及时留黄就地转化

每年从黄石科技局统计,每年在黄高校师生专利申报近300多项,这些专利的申报有很多都是老师和学生的专业创新的成果,这些成果的转化各高校科研处、创新孵化平台一般都会有转化对接,但是毕竟承载量和平台还是不够,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源的跟进和介入。各高校科研处要对本学校的专利进行汇总和管理,并对专利成果转化提出正确的引导;各高校要积极与黄石科技局、知识产权局、人社局对接,做好科技创新成果的就地转化工作;各高校要宣传好并用好《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创新活力之城”的十条支持政策意见》的政策红利,让更多的创新成果留黄就地转化,并大力培育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的新经济,为打造黄石创新活力之城做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贡献。

三是在黄高校实验实训平台积极与黄石高新企业创新对接,确保黄石创新人才团队留黄为黄石企业转型发展对接

高校的实训设备、重点科研实验室是高校科研创新的试验田,这些实训设备、实验室、产业研究院除了日常的正常教学和科研活动外,还要积极与黄石的高新企业对接,与企业共建共享。一者企业需要来自高校创新血液、创新实验平台提供产品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新动能和科技创新支持,解决了企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二者高校的科研创新更需要有市场新讯息的对接和反应,服务了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积极做好高校实验实训平台与黄石高新企业的对接,对高校创新团队有效对接市场、与企业接轨非常有必要,同时高校创新团队可以用自己的科技创新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和发展,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科技转化效率,是一种互利双赢的成果。现在黄石各高校每年都有很多专家教授作为科技特派员参与到企业的创新咨询和产品研发,同时也有很多的创新团队积极地与企业对接,这种良性循环必将让更多的创新成果与企业对接转化,同时也让更多的创新团队能够继续留黄进行科研创新,有利于黄石创新活力之城打造的人才资源储备。

四是在黄高校要做到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结合,更多打造双创项目科技亮点和创新点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占有重要地位,各高校要积极把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二者融合为一体,我们需要把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分解落实到高校专业教育体系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组合课程结构模块,形成以专业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具体如下:

首先是教育理念的融合。将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理念融入高校教育专业教育体系中,正确认识二者关系,去除传统、单一的教育理念,树立融创新创业教育于专业教育中的全新教育理念;其次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将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目标相融合。目前的高校教育体系中包含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不出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目标,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规范和持久开展;再是课程体系的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应与具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紧密结合起来。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通过专题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理论课模块和实践课模块、课内环节和课外环节相结合,规范、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其融人到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后是教学内容的融合。在原有的教学内容上,要注重专业实践与创业实践相结合,在理论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计划的设置上,可以设置专家讲座、第二课堂活动等,学习年限上可以推行弹性制,为在工学结合和创新创业的学生提供方便条件。要善于利用校企合作、学生创业园或校内外创业实训基地建设等模式实施教学,注重校内创业基地的建设与实际创业实践活动的一致性,增加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


课题组负责人:

黄    鹏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A]

[2] 成丙.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内涵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5):35-37

[3] 孙杰.高职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59-61

[4]朱晓芸,梅伟惠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2(9):82-85.

[5] 郑豪.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19(4).

[6] 肖红廷.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