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培新黄石人 助力工业强市——关于工业强市背景下“新黄石人”引培路径的思考
日期:2021-03-05 来源:黄石市社科联
黄石,湖北省地级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东北临长江,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最早设立的两个省辖市之一,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华中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全国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也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江开放城市。同样就是这座城市,曾因企建市、因工兴市,一个典型的笼罩工业烟云的老工业城市,近年频遭资源枯竭之困,工业发展劲头较新兴工业城市而言稍显不足,工业对经济的整体拉动不强,部分传统工业优势减弱,工业反而成为黄石社会发展的痛点、难点。当前,黄石市正面临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工业发展何去何从再一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在众多突破工业困境的提议方案中,一种被称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工业强市”的路径选择迅速进入公众视野,并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共识。黄石的城市发展问题在工业、差距也在工业、短板还是在工业。工业兴,则黄石兴;工业活,则黄石活;工业强,则黄石强。工业强市,人心所向,2017年黄石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黄石市委、黄石市人民政府关于坚持工业强市、加快赶超发展的决定》,制订出台了《工业强市赶超发展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工业强市,黄石已迈入工业发展新征程。工业的发展在科技,科技的关键在人才,助力黄石“工业强市”,重中之重就在于引培具有符合城市工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现时现状,可以说,在工业强市背景下,研究城市工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新黄石人)的引培路径,对于黄石长远发展来说意义深远。
一、“新黄石人”的内涵界定
(1)“新黄石人”的科学意蕴
本课题中的“新黄石人”,是立足于工业强市的研究视角,即在黄石工业战线上,长期从事着与工业直接联系或与工业相关的设计、研发、生产工作,且在岗位上通过自身努力创造出一番在业内具备一定影响力的业绩的人群,这既是一种光荣的人群称谓,也是一种高度的社会认可。这类人群都具备这样一个共性:他们并非都能进名牌大学、拿耀眼文凭,而是长期奋战在工业生产研发教学一线,默默坚守、孜孜以求,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显然,新黄石人,必须身上具备工业精神,这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他们崇尚劳动、乐于奉献,用行动诠释“振兴黄石工业”的责任;他们能恪守清贫和寂寞,数年如一日,精益求精、永不言弃,用奋斗去创造成果品质和价值,力挽黄石工业昔日荣光。
(2)“新黄石人”的鲜明特质
第一,“新黄石人”呈现出朴实的区域性特征。环顾国内区域城市工业发展需求型人才的荣誉称号,俱以“地名+”的固定模式来命名,既是区域社会出于一种对人才尤其是工业人才的高度重视,也是对本土工业发展实况的自我亮显。政府部门取名“新黄石人”,顾名思义,这一群体的生成与存在、发展与突破,无不与黄石有着必然的联系,具备有黄石的特色规定和黄石的本土气息。第二,“新黄石人”呈现出鲜明的工业性特征。“新黄石人”不能脱离黄石工业,二者紧密捆绑在一起。“新黄石人”脱离黄石工业,如同繁木离开沃土,游鱼弃离河水一般,纵使荣光满布,也只是空有虚名。黄石工业是培育“新黄石人”的重要源产地。第三,“新黄石人”呈现出厚实的包容性特征。“新黄石人”除了有黄石特质和黄石精神以外,也兼容有新型人才的一般特征: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第四,“新黄石人”呈现出崇高的使命性特征。这一群体依黄石工业而生、而荣,无不是由普通的工业人群奔着黄石工业的振兴和铸就黄石工业品牌的使命,通过自身不断的奋斗和专研,最终在黄石工业战线上取得卓越成绩并获得社会高度认可的黄石人。振兴黄石工业,“新黄石人”责无旁贷。
二、工业强市背景下“新黄石人”的引培现状
(1)“量”状——规模有待扩展
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老工业城市普遍发生:在过往依赖粗放型资源投入的时代,优越的自然资源对工业发展和建设起着主导作用,甚至是一种引擎动力,而对产业工人的技能和素养要求不是很高,是一种较为基础的集人力性工业生产模式。在黄石建市后的几十年里面,黄石市的一些主导工业(例如水泥、有色金属冶炼、矿冶采掘)基本上为粗放式的人力投入型产业,淡化了德技精湛的引领发展型人才培养意识,这也是当前造成“新黄石人”事实匮乏的一个历史基础性原因。从当前黄石的产业用工结构组成来看,除了技术性要求和政策性规定的技术工种人员以为,占比过半的基本上是半城市化的“亦工亦农”人群,严重稀释了高素质高技能工业人员的规模比重,产业用工呈现日趋严重的“低素养化和低技能化”,这对黄石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带来了人力资源因素的发展困扰。虽说政府部门一直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但黄石市人才待遇和薪金水平同比(与宜昌、襄阳等后起工业城市相比)整体偏低,与省内外同级地级城市相比竞争力优势不明显,易酿造成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外流,难以践行“筑巢引凤”的人才发展方针,这将直接冲击“新黄石人”量的规模发展。从近年黄石工业发展的优势人力资源的投资、储蓄和培育状况来看,主体自觉性还不是很高、社会宣扬力度有待加强(从我们的问卷调查数据可看出,支撑材料),对以工匠型人才为代表的质量劳资的投入还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黄石的工业建设和发展具有规制影响,不利于黄石工业的转型和升级。近代城市化发展进程告诉我们,规模效应在城市化建设初期或在一定期限内,其发生的助力作用不容忽视。在振兴黄石工业的城市化进程中,作为工业发展的引擎动力,无论是“新黄石人”的存量还是期量应都有一定规模和可预见的增长。
(2)“质”状——力度有待提升
作为地方老工业城市,黄石的产业工人及其子弟,经历了由产业辉煌跌入产业衰退的时代变迁,原本身怀一技之长,在短期内无法改观困境的客观前提条件下,部分工人选择了无力的“体制坚守”,甚至选择了“另图他业”,产业工人的工作激情和上进追逐,随时间变迁也被慢慢消磨,甚至依仗“铁饭碗”的“先天职业优势”,去等、去靠、去要,习惯了温水煮青蛙式的度日方式和职业倦怠。这种产业用工状况,不利于“新黄石人”培育土壤的生成和滋葆,这是历史给黄石这座老工业城市带来的时代裂痕,给“新黄石人”的高质量引培造成了不利环境影响。从当前黄石的高素质高技能产业人员的储备和培育状况来看,源于优质人力资源的供需错位,城市工业发展需求型人才出现大量外流,人力资源在供需上呈现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相反,低学历、低素养、低技能的“三低”人力资源供给则出现相对性过剩,严重稀释了“新黄石人”的引培质量,提高了“新黄石人”的引培成本。与此同时,黄石的职业教育水平优势不明显,处在全省的中流位置,明显滞后于宜昌、襄阳、荆州、黄冈、十堰等同级省内地市。本市目前仅有一所规模不足6 000人的高职院校,这将直接影响“新黄石人”的培育和供给质量。从官方对“新黄石人”的挖掘进程来看,典型的是对“黄石工匠”的挖掘。“黄石工匠”这一专有荣誉称谓始于2017年年底:在中共黄石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牵头下,采用层层技能比赛选拔的方式,在全市从事工业生产研发的企事业单位、职业院校中遴选德技双馨之才,最终选出了首届“黄石工匠”10名,截止目前累计选出“黄石工匠”20名。城市工业发展需求型人才的选聘和考核工作,相对于国内同级地市来说,进程稍显缓滞。从我们对“新黄石人”的专题问卷来看,黄石政府部门还得继续加强提升对城市工业发展需求型人才的引培力度和宣传力度。
三、工业强市背景下“新黄石人”的引培价值
(1)工业强市需要“新黄石人”来引领产业发展
今天的黄石工业,仍旧面临着投资不足、规模不大、结构不优、转型不快、质量不高、品牌不佳、竞争不强、效益不高的发展“瓶颈”,工业对区域经济的整体拉动不强。在黄石的一些老城区,我们似乎也能看到些许昔日黄石工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利用状貌:熔炉一转,白烟滚滚,产业工人机床来回看,机器不息,工人轮班转。这种典型的粗放式、排班抱团式的人力资源利用方式,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提升,也不利于工业的长期发展。十九大报告对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作出理性判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4]今天的黄石工业,要超越高耗能低产出低效益的老路,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全面提升产业的发展高度、长度、宽度、深度,务必要充分发挥优质人力资源——最活跃生产要素的引领作用。工业的转型升级最终着落于产业工人的转型升级。对黄石来说,工业为立市之本,实现赶超跨越需要工业支撑,工业支撑需要“新黄石人”来引领。打造黄石工业强市,必须依靠强有力的黄石工人队伍,关键要培育和建立一支工匠型人才队伍,需要借力“新黄石人”群体对行业的引领示范作用,为新兴工业培育新兴人才。
(2)工业强市需要“新黄石人”来铸就市场品牌
其实,身为老工业城市的黄石,在工业生产上除了面临“总量不太、增速不快、位次下滑”发展困境外,关键还缺乏市场品牌竞争优势。曾经,黄石市工业门类齐全,工厂数量众多,产销两旺,百姓收入全省前茅,创下“黄老二”的辉煌。曾经,营销海内外的美尔雅服装、百年品质的华新水泥,优质的大冶矿石,神牛拖拉机等,对于黄石人来说如数家珍、荣光满布。而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开始,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以买方市场为主的市场机制的形成,一些经营不善、管理不当、质量不高、品牌意识不强的工业企业相继濒临关停破产、兼并重组。加之,近年的产能过剩危机的到来,黄石企业又没能赶上消费升级,企业基本没有进入汽车、家装、电脑、手机等新型消费品的产业链,更没跟上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等信息产业更是空白,目前还没有一家企业的产能能在国内同类产业中独占鳌头。质量决定品牌,而品牌则取决于工匠精神的浸入和工匠人才的付出。海尔总裁张瑞敏曾指出:“名牌也应该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果是一个名牌,一定有丰富的文化含量,因为一个名牌是名牌创造者素质的外化,或者说名牌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素质的外化。员工的素质高,才能够创造出名牌。”[5]有人做过调查,截至2012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 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企业长寿的秘诀是他们都在传承“工匠精神”,都有自己的产业工匠型人才[6]。黄石工业产品要想取得世界品牌市场的一席之地,断然离不开工匠型人才将工匠精神的灵魂践履在整个生产链条之中并将之发挥运用到极致之境,以致于其产品的精密性能不可轻易地被复制、被取代,进而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长期处于不败之地。正如黄石市十三五发展规划描绘的那样,要“以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为契机,优化提升用能结构,加快推进太阳能、生物质能、风力发电、地热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7],全面开创黄石工业新市场和新品牌。
(3)工业强市需要“新黄石人”来构筑城市梦想
城市是现代经济的中心,是区域发展的引擎,也是安居乐业的载体。有人说,工业不发达,城市地位低,也就意味着城市化水平低。2009年,黄石市分别先后被中央人民政府列为国家级“两型”示范城市。以工建市的黄石,在数千年的矿冶文明滋养下,曾经铸就了“青铜之都”、“矿冶之城”的辉煌城市美誉,如今资源的枯竭给这座工业城市带来了滞缓发展的难题。要实现由曾经的工业城市迈向未来的工业强市的城市梦想,“新黄石人”这一领头雁的职业角色不可或缺。2017年3月,国务院把黄石定位为长江中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4月又被列为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都剑指工业转型。转型已成为主导这个城市改革和发展的唯一出路,归根结底要实现人的转型和解放,这就要充分发挥黄石工匠型人才的重磅助力作用。基于目前黄石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材料、现代物流、大数据等产业上的优势布局,我们应培育与之相对应的“新黄石人”,促进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为黄石“工业强市”名片的打造提供新动能。
四、工业强市背景下“新黄石人”的引培路径
(1)加强政府政策引领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企业发展最大的核心动力,一座城市没有人才发展就不会快,一个企业没有人才发展就不可持续。把培育“新黄石人”,摆在黄石市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位置,是实现工业强市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需要政府制定和实施严谨缜密的工匠型人才发展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并辅之以执行力强的城市发展需求型人才发展政策法规和日趋健全的人才发展管理服务机制。政企劳资部门要有敏锐的人才发展嗅觉,以一种“不拘一格”发展人才的果敢和胸怀,凝聚智慧、广纳胆略,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人才资源和制度优势。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依据市场标准评价、使用和激励工匠型人才。企业用人单位,要以工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标”,围绕产业链、科技链打造精密工业发展需求型人才链,发挥智慧转效功能,集中优势招才纳贤力量,实施外在引进与自主培养同轨并行的用人方略,大力引进在国际和国内关键技术、核心领域、新兴学科的战略型人才和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特别是能从事原创研究、交叉研究且能够引领国际科学发展趋势的战略科学家,能支撑中国创造、技艺精湛的城市发展需求型人才。
(2)营造良好培育环境
环境就是生产力,服务也是生产力。传承黄石工业与工匠精神,作为思想意识层面的产物,其培育和传承需要借力环境的渲染熏陶。黄石工业文化历史悠久,厚植工业和工匠精神文化底蕴。政企宣传部门,可以深接地气,充分利用黄石工业文化名片,深挖黄石工业历史变迁过程中呈现的杰出高素质高技能工匠型人才的素材,使黄石工业精神和“新黄石人”“见在书上”“贴在墙上”“标在网上”,弘扬工匠精神正能量,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和社会氛围,增强城市发展需求型人才对黄石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营造良好的“新黄石人”培育环境。鼓励“新黄石人”为黄石工业发展出谋划策,强化“新黄石人”的民主地位和主人翁意识,尊重和保护其劳动成果,营造支持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和谐的良好氛围。当前,黄石市还应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等重大机遇和有利环境,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黄石工业的振兴。
(3)创建产业发展平台
培育“新黄石人”,需要发挥载体功能,建设一批优质实操演练基地,关键在于政府、企业和院校联合搭建“技能培训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德技激励平台”等相关平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和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办事的功能,发挥企业的岗位供给和岗位锤炼功能,发挥院校尤其是应用型技术高等院校在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上的培育功能,促进政企校三方在“新黄石人”培育的无缝对接。根据其他区域城市对工匠型人才的培育、储蓄经验,政府可尝试将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与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兼并、重组,结合城市工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培育新型人才;同期还可发挥财政功能或借力企业公益性筹资,建立专项资金管理机构,设立专门的“新黄石人研创基金”。在“新黄石人”引进和培育上,倡议美尔雅集团、宝钢黄石公司、三环集团、华新集团、青岛啤酒黄石公司、劲牌公司等优势企业与知名高等院校联合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实行强强联合,共同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服务“新黄石人”的发展。在德技激励平台创建上,政府、企业都可制定和实施合适的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产业“新黄石人”落户黄石,形成“产业吸引人才创业,人才推动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总体而言,我们要建设一批优质固定的培养基地、树立一批标杆示范的“新黄石人”培育企业,实现基地联合企业共同打造“新黄石人”培育航母,共同开展技术创新和品牌创建。
(4)强化职业院校培育
职业院校,作为我国产业发展技能人才培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育“新黄石人”的第一使命。培育“新黄石人”,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新型人才,是黄石属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链条的终极价值目标。培育,对于黄石的职业院校而言,并非简简单单的课堂理念讲述,也非敷衍塞责的相关形式考核,不可能走马观花,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有一套缜密的教学、实践、测评、诊改的长效人才培养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针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8]。职业院校城市工业发展需求型人才的培养,应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联系,强化校企合作,开展教学实践工作,丰富和完善工学交替式、订单式、就业导向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外延,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锻造融入到整个人才培养链条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具体而言,就是要在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专业建设、实操实训、顶岗实习等各个教学环节,融入工匠理念,对接职场要求,使学生认知专业、热爱专业、学好专业。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应打造与教学相匹配的优良实操基地。工匠精神的生命力是在知行合一的切身践履过程中发展和突破的,其实践传承需要打造系统优良的实操基地,需要借力逼真现实的实操环境,需要职业院校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进行合理调配,建立一套人性化、操作性强的实操教学管理体制。工业精神的实践传承,不仅需要学校的理实一体化教育教学,还需要现实企业的一线锤炼,需要借助学校和企业这两个平台和主体,共同诠释和彰显工业精神的内涵、表现、意义。学校和企业要通力合作,校方承担好专业理论学习和品行养成教育的职责,企方则要较为体系化地给入企学生传授岗位刚需的技术技能,在传授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敬业、勤业、精业的职业素养,并以问题为导向,引领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职业院校可考虑将专业建在企业车间里、产业链条上,真正实现“新黄石人”的校培机制与企培机制的无缝对接。正如美国学者亚力克·福奇所说,“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工匠精神会焕发出新的活力,越来越多的人会大胆追求自我实现,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并坚持他们的理想。”[9]
课题组负责人:
石功鹏 湖北工程职业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2]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
[3]汪中求.日本“工匠精神”一生专注做一事[J].决策探索.2016(3).
[4][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1).
[5]张瑞敏.靠持续创新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J].求是,2005(20).
[6]陈华文.失去了工匠精神还谈什么制造业强国——读《匠人》[N].上海证券报,2015-10-22.
[7]黄石市人民政府.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Z].2016
[9](美)亚力克·福奇.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42.